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美对华科技战新趋势及应对建议

美对华科技战新趋势及应对建议

文|董亚秋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助理研究员

导读

面对美对华实施科技战的不断升级和演变,我国应聚焦美对华长期科技防御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战略性和久久为功的“新基建”投资,并探索建立中美在新兴领域的准则和规范合作机制

基于精准合作、危机管控的持续竞争是当前中美关系的主基调

精准脱钩、遏制为主是当前美对华科技政策的核心逻辑

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已逐步上升为美一项国家战略

我国应建立底线思维,坚持开放合作,主动预判、提前部署

 

 

拜登时期迎来美对华战略竞争“全面深化阶段”,基于精准合作、危机管控的持续竞争成为当前中美关系的主基调,精准脱钩、遏制为主是当前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核心逻辑。通过跟踪近期美政府、机构、智库等发布的涉华科技类报告判断,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已逐步上升为美一项国家战略,显现出全政府组织、全社会动员、全系统打压的组织特点,呈现长期性、谋划性和加剧性的发展趋势。面对美对华实施科技战的不断升级和演变,我国应建立底线思维,坚持开放合作,主动预判、提前部署,聚焦美对我国长期科技防御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战略性和久久为功的“新基建”投资,并探索建立中美在新兴领域的准则和规范合作机制。

 

基于精准合作、危机管控的持续竞争是当前中美关系的主基调

(一)拜登时期迎来美对华战略竞争“全面深化阶段”
拜登政府自上任以来,多次强调竞争是美中关系的本质。2021年2月,拜登在美国国务院发表上任后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称中国为“最严峻的竞争者”,对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民主价值观构成挑战。3月,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过渡性指导方针》也明确提出,世界权力格局正处于重大“拐点”,美国面对一个“民族主义兴起、民主衰退、与中俄等威权国家较量日深、技术革命重塑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在美国竞争者当中,只有中国有潜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力量来持续挑战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4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的《2021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则将中国寻求获得“全球性力量”列为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2022年2月,美国白宫发布新版《印太战略》,主要包含印太战略承诺、五大构想、行动计划三方面内容,详细说明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方针,如:在东南亚开设新大使馆、增加海岸警卫队在该地区训练当地部队的任务;加强与印、日、韩等联盟的新计划以及对台提供支持等。该报告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发布的第一份区域战略报告,凸显美国聚焦印太、拉拢盟友、输出价值观、巩固霸权、全面对抗中国的战略意图。由此可见,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基本延续特朗普任内的“战略竞争”思路,甚至更加重视以印太战略制衡中国。

(二)“竞争”“挑战”已成为美智库研究定义中美关系的关键词
美智库在评估和确定中美关系一般聚焦在“竞争”、“对抗”、“合作”之间考量与组合,但跟踪分析美主流智库的相关报告,可以明显看出,美智库更倾向于以“竞争”、“挑战”,甚至“威胁”来定位中美关系。例如,布鲁金斯学会2021年11月发布的《迎接挑战:引导竞争、避免危机,在对华关系中增进美国利益》报告对将中美关系给予重新定位,既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全方位竞争”,也不同于特朗普政府之前的“接触、合作与竞争”,而是结合精准合作的“持续竞争”,并强调“持续竞争”是一种避免危机的保底竞争,是中美关系的“基线”。兰德公司在2021年底连发三篇报告,提出了极限竞争和稳定竞争的新概念。《与中国的极限竞争指南》报告提出,中美之间要超出地缘竞争范畴的全领域竞争,竞争重点与根本应放在教育、科学、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提出美国应对中美竞争的十条政策意见。《稳定大国竞争》报告通过评估得出结论,表明美俄和美中对抗的稳定性堪忧,未来可能会更加动荡,由此提出要避免战争,将维持大国竞争的稳定性作为最优先事项。

基于拜登政府执政表现,结合美国智库近期关于中美关系的报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中美关系趋向于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竞争关系,但正如拜登政府提出的仍将与中国进行“务实的且以结果为导向的接触”,即聚焦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核不扩散等有利于美国经济民生的有限领域恢复合作及“再挂钩”并展开精准合作,同时将以避免战争作为竞争危机管控的底线。

 

精准脱钩、遏制为主是当前美对华科技政策的核心逻辑

(一)战略上,拜登政府建立“小院高墙”精准脱钩
拜登主义对具有“新冷战”性质的特朗普主义进行批判性评估后决定继承其基本盘,延续特朗普对华政策的主要遏制性元素,继续在高科技领域推进“精准化脱钩”。2020年11月,美国国会“中国特别工作组科技小组”发布《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 美国的技术竞争新战略》。该报告提出“小院高墙”和“选择性脱钩”的策略主张,即美国需要厘清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特定技术领域(即“小院”) ,并划定适当的战略边界(即“高墙”),在谨防中国技术赶超的同时,确保把美国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小,并针对“小院”内技术从出口管制、限制中国投资、严格审查限制中国研究人员进入等三方面提出具体管制措施。近期,美国加州大学美中关系研究中心和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的新方向:美国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提出以遏制中国崛起为目的的精准脱钩,强调脱钩要讲究技术,建议在技术领域,脱钩范围要尽可能小,只在真正的关键技术领域和中国脱钩,而其他领域仍然可以正常往来。

(二)关键和新兴技术是美对华打压的重点领域
由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的“实体清单”可以说是美国“科技脱钩”政策的可操作条目,出口控制、外资审查、人员安全审查、长臂管辖等是实施手段。2022年2月,美国白宫又发布新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新清单列出的20项关键和新兴技术包括:高级计算、先进工程材料、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技术、先进制造、先进网络传感、先进核能技术、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和机器人、生物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定向能技术、金融科技、人机界面、超音速、联网传感器和传感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开采和储存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空间技术等。新清单增加了5个新技术领域,包括高超音速能力、定向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存、核能和金融技术。与此同时,美国防部2月发布《竞争时代国防部技术愿景》,制定新科技战略,投资新兴机会的种子技术、商业应用潜力大的技术和国防部特需技术三大方面,包括量子科学、生物技术、先进材料、下一代无线技术、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微电子、集成网络、可再生能源、人机接口、先进计算和软件、高超音速武器、定向能技术、网络和综合传感等14个关键技术领域。
对照各项技术清单可以看出,除了已明确采取限制举措的5G通信、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半导体、自主系统是以上版本所列出的关键技术领域,或将成为美国对华长期科技防御的重点领域,也基本涵盖了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强调的十大技术领域。

(三)战术上,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呈现新趋势
一是启动国家机器,立法升级对华科技战。2021年4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宣布新法案《 2021年战略竞争法》。该法案由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制定,由此将中美在供应链和科学技术上的全面竞争上升至立法高度,将对华科技战制度化、框架化。该法案是美“前所未有”的两党合作,表明美对华战略竞争已成为其国家意志和共识。2022年3月,美国参议院审议通过升级版的《2022美国竞争法案》,宣称打造一个以美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选择性、有限地对中国开放,在高科技领域对华实施脱钩和打压。新法案提出将拨款近3000亿美元以提升美竞争力,其中52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业大规模投资,450亿美元用于加强高科技产品的供应链,旨在全面塑造对华的高科技领先优势。

二是构建“遏制联盟”,妄图对华实施全面围剿。拜登政府重视其盟友体系在遏制中国方面的战略意义,指出英法加等其盟友是“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会同盟友构建“科技民主联盟”,从技术、规则、标准、供应链、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形成强大共识,合力围堵打压中国。《2021战略竞争法案》提出,在关键新兴技术的研发方面实施与盟友“共享技术”战略,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提出将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与其盟友开展合作。《2022美国竞争法案》提议美日韩共组“芯片四方联盟”,设立“半导体壁垒”围堵中国。据跟踪发现,当前美国已在信息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国际空间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成功组建“下一个G联盟”、美国半导体联盟、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组织、跨大西洋人工智能联盟等,并筹划在量子技术等新兴关键技术领域组建联盟。与此同时,美智库也纷纷敦促美组建覆盖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更广泛的联盟,提出改善与东盟关系,加入CPTPP等建议。根据《高新技术脱钩的影响、走向及应对》报告测算发现,我国需要的被美国出口管制的产品种类中,来自美国的约为12.79%、其余国家的约为87.21%。其中,前5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日本、德国、中国台湾、韩国、意大利,占比超过一半。若美国实施遏制联盟,无疑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生巨大冲击,需高度警惕。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健全供应链安全审查制度。美国通过颁布总统行政令的方式,强化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商务部、能源部等政府部门在识别各关键行业供应链风险中的地位,构建供应链安全审查制度。2021年 2月,拜登签署《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要求对半导体制造、大容量电池、稀土等战略关键矿产以及医疗用品开展为期100天的供应链审查,并启动国防工业、生物卫生、信息通信和能源等6大基础供应链的评估。《2021战略竞争法案》要求围绕关键技术领域中供应链的韧性协调政策,探索与美国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国家的供应链多元化。《2022美国竞争法案》更是提出将拨款450亿美元用于在未来6年内缓解供应链短缺问题。

美各部门纷纷聚焦供应链安全,推出国防、能源以及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相关行动计划。如,美国防部2月发布《确保国防关键供应链安全》报告,提出了应对国防工业基础供应链脆弱性的行动计划,即要优先解决对战备至关重要的高优先领域的挑战,包括动能能力(导弹、定向能武器等)、储能和电池、铸件和锻件、微电子以及战略关键材料。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商务部2月发布报告《美国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关键供应链评估》,呼吁联邦政府提振印制电路板和芯片生产,以保障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安全,改变落后于中国的局面。报告建议联邦政府应加强相关供应链风险管理;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施“将新兴技术推向市场并推进制造”的计划等。美能源部发布首个保护美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综合战略《保护供应链以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战略》,旨在建立一个安全、有韧性和多样化的国内能源行业工业基础,从而确立美国在清洁能源制造和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地位。提出举措包括:为关键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计划提供4400万美元,以增加国内铜、镍、锂、钴、稀土元素等资源的供应;创建一个专注于加强和保护能源供应链的办公室;拨款80亿美元建立四个清洁氢中心等。

 

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已逐步上升为美一项国家战略

(一)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呈现全政府组织、全社会动员、全系统打压的组织特点
一是全政府组织。美国从政府行政部门到国会,从商务部、国务院到国防部和情报界,都在做对中国相关“威胁”的评估,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实力的现状与前景更是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美知名智库兰德公司2月发布《美国和中国量子技术工业基础评估》,从国家科研基础、政府活动、私营企业活动和技术成果4个方面对美国和中国量子技术工业基础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并给出了维持美国量子工业基础优势的政策建议。

二是全社会动员。美国政府宣扬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偷窃”美国的科技成果; 美国国会通过举行听证会和发布研究报告,恶意抹黑中国。一些智库和研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指责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益并贬低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美国通过对全社会的广泛动员和舆论宣传,力图把中国塑造成为“偷窃”他国技术、“侵犯”他国知识产权和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

三是全系统打压。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业化等环节。美国对中国的科技限制过去主要是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环节,现在已扩大到了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例如,就半导体芯片而言,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涉及芯片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零部件生产、制造设备、封装材料等,体现出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全面封杀的态势。

(二)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呈现长期性、谋划性和加剧性的发展趋势
当前,美国针对中国在科技与产业领域的国家机器已经在持续运转。美国通过立法和国会投票来确定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制裁,这种建立在美国国内法律和政治博弈基础上的制裁机制,会显示出比地缘政治环境变化更强的政策惯性,并不会因为中美外交关系缓和就停止或取消制裁,一旦启动很难停止。

同时,美国对华实施科技战的举措,是建立在智库、机构和专家研究基础上的,而非来自政治家拍脑袋式的决策,体现出更多计划性和谋略性。跟踪近期美智库报告可以判断,美正试图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建立一个类似“举国体制”的方法框架。美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自2021年以来就启动“美国国家技术战略项目”,接连发布《掌舵:迎接中国挑战的国家技术战略》、《信任流程:国家技术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从计划到行动:实施美国国家技术战略》三份报告,旨在为美国国家技术战略制定框架和行动方案,以期为美国决策者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制定、实施国家技术战略,尤其是对华实施科技战形成指导性、全面性、全国性的方法框架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根据美智库预测,美对华实施科技战将在当前基础上呈现愈演愈烈态势。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月发布的《亚洲预测:2022年的主要趋势》报告,针对围绕亚洲发展的政治、安全、经贸等领域关键问题做出九大预测,其中第七条预测明确指出,2022年中美将有更多的出口管制和技术脱钩。

 

我国应建立底线思维,坚持开放合作,主动预判、提前部署

当前,“技术危机感”“中国科技威胁论”蔓延于美国政界,美国不断采取新战术新手段升级对华科技战,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全面围剿和精准打击,对此,中国政府与企业需做好长期准备,要建立底线思维,同时仍要坚持全球化之下的开放与合作思维,努力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长的回旋时间。

一是加大自主创新,纾解“实体清单”对我国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创新的影响。对我国进入“实体清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研发资金贷款优惠,加大自主创新,化封锁挑战为发展机遇,加速本土供应链的成长,逐步形成一个自我良性循环的供应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先进材料、自主系统等关键领域因“实体清单”而造成的影响。

二是提前部署,对美对华长期科技防御的重点技术领域实施战略性和久久为功的基建投资。借助“新基建”建设之机,提前布局战略性、基础性的技术研究。精准把握“新基建”的方向和目标,全盘统筹谋划,详细制定科技“新基建”计划,重点聚焦美国对华长期科技防御的重点领域,建设5G、6G通信、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半导体、自主系统、先进计算等战略性基础设施。针对一些基础性核心技术,通过跨学科联合应用,逐渐形成围绕该技术的产业链生态大体系,促进相关子行业发展。利用“新基建”投资机会,整合产学研各项资源,打造一批科技“新基建”示范城市,带动我国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创新。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并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瞄准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有效整合产业链“链长制”和“创新联合体”等国家科技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组织形式,举全国之力重点开展战略性、颠覆性的核心技术研究,有效发挥资源效益,形成各省市特色鲜明、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重点围绕5G、6G通信、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半导体、自主系统、先进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采用新型举国体制,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和行业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突破一批具有全球科技战略高地的前沿创新领域。此外,要坚持积极主动整合和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我国积累不足的技术领域以及遭到美技术封锁的领域,与相关领先国家开展联合研究,支持我国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等创新主体与国际高校、机构及企业紧密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形成创新合作联盟。鼓励我国科学家提出、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来聚集各国优势科技资源,我国再进一步对工程实施中涌现的新技术进行熟化、应用,在开放创新中积极培育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是探索建立中美在新兴领域的准则和规范合作机制,以加强大国间战略稳定。当前,新能源与气候变化和太空议题已成为美国新风险点,也是拜登科技政策中最受强调的两大议题。在新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方面,拜登政府将气候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未来或在碳排放领域对我国施加更多压力。在太空议题方面,拜登政府提出太空领域仍是美国重点开发和与中国未来竞争的关键领域。因此,中美应共同探索建立行为规范和透明度措施,特别是管理新兴技术的使用,并规范太空空间、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防止新的冲突前沿,加强中美大国间战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