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两业融合助力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两业融合助力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文|田煜  吴梦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导读

通过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和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互促,能够极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

两业融合的战略背景与发展环境

两业融合的路径与业态模式探索

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未来推进两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坚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升为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自主创新是动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提出通过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以点带面,深化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历程,以新基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产出的高质效发展,正在逐渐替代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增长。通过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和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互促发展,能够极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促使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助力于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两业融合的战略背景与发展环境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与业态模式,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仓储物流、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在生产活动中的投入日益增加,传统制造业逐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从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协同背景下制造业由提供产品转向提供产品叠加高端服务发展
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快速创新和应用,产业发展逐渐实现跨领域协同和跨界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分工界限不再明显,正呈现出要素重组、互相渗透、边界消融、加乘借力等特点,业态模式推陈出新。2019年,国家作出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一些制造业头部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实现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从提供产品本身逐步向提供智能化产品叠加多元服务的方向迭代升级,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并向高端跃升。

(三)全球产业重构趋势下倒逼服务业功能体系步入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链重构成为趋势。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重点任务,未来我国服务业功能体系将进一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四)两业融合加速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2012—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6亿元增长至60968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8和1.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为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走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而两业融合正是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两业融合的路径与业态模式探索

(一)聚焦创新链突破,加快自主创新,发展延伸式融合业态
制造业企业在做精生产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向上游延伸研发设计、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等服务,向下游延伸工业旅游、节能环保、回收与利用等服务。探索发展延伸式融合业态,做强产品,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例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全三维数字化样机为核心打造产业链协同研发平台,贯穿研发部门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试验各环节,实现多专业、一体化的先进试验检测平台,对外输出试验检测服务,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内部“4+2”技术创新体系,承接国家省级各级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将海缆高端产品定制化研发设计服务和柔性生产制造有机融合,成功研发125℃双层辐照交联电线——“海洋之芯”,成功开发强电复合脐带缆、脐带缆关键附件系统等高端产品。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建立完全自主化列控系统装备综合验证平台,为列控系统装备的综合测试、模拟负载验证、电磁兼容及环境综合验证提供服务,实现向工业软件和测试服务业延伸。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并不断迭代创新智能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健康云服务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构建芯片、终端产品、云服务商业闭环,延伸开展医疗健康服务。

(二)通过价值链重组,开展业务集成,推进系统式融合业态
制造业企业结合自身业务专长,通过对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价值链进行分解、重组,找到与现代服务业的最佳融合点,探索出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模式,实现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例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输出精益管理与智慧运营服务,成为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发展产品再制造、再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最大化。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把握研发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和服务协同等四个协同,实现数据驱动的轨道车辆及部件全寿命周期的研制和服务协同管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技术管控体系以及端到端的集成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集成增值服务以及定制化、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三)深化产业链合作,促进服务嵌入,创新支撑型融合路径
生产性服务企业利用自身在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将专业的服务逐步融入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出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新业态,在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新路径上展开有益探索。例如,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打造云端业务支持服务模式,赋能产学研用深化融合,支撑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物流运输等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云化发展,实现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业务、实时共享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浪潮集团打造PLM、ERP、MOM、IoT等工业软件,实现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全流程网络化协同制造新模式。上海金山区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冷链、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发展嵌入式物流、一体化物流、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等,引导供应链服务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管理业态。常州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研发设计与制造业嵌入式合作,引入信息软件开发企业,建设了以艾贝服饰、华利达、旭荣针织等企业为主导的设计服务公共平台,助推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与附加值。

(四)围绕技术赋能,强化数字驱动,探索出渗透型融合路径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产业从前端的研发设计,到中端的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再到后端的售后服务和资源回收,各相关环节的数据资源正加速互联互通。有形的生产资源与无形的数据资源高效渗透融合,催生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共享生产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能工厂等业态,带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的多重提升,也探索出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新能源生产使用和制造业绿色融合、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等重点行业融合发展路径。例如,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基于新能源产业的Clean-E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入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物流,实现产品研发、生产、测试环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搭建线上积微族群拓展产业链,构建钢材、钒钛、废钢等相关大宗商品产业服务链,打通交易、物流、循环、指数、采购、供应链金融等全要素环节。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智+”系列供应链信息化平台,将数字技术渗透至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以及服务等各环节,实现智能化综合集成,有效提升内部运营管理与生产制造效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合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嘉兴海宁市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四朵云”为基础建设海宁“时尚大脑”,构建以时尚码为核心的多场景应用体系。


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间融合发展水平不齐
我国不同区域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两业融合程度往往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成正相关。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产业发展各自为政、协同不足,且产业大多位于价值链中低端,两业融合意识不足,科研创新投入有限,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两业融合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此外,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迅速和充分,兼有制造型企业和生产服务型企业,因此对各种业态模式和融合路径的探索更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开展两业融合探索的主体多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路径模式相对单一。

(二)关键要素保障有待充实
目前我国高端服务要素嵌入制造环节尚缺乏相对有效途径,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不足。一方面,重技术引进,轻研发应用。部分企业研发设计等创新要素投入占比少,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智能化水平总体有待提升。部分企业虽然实现设备智能化,但受自身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缺乏等限制,先进技术应用效率不及预期。另一方面,重设备投入,轻集成创新。部分企业设备、生产线等硬件装备投入较大,但信息管理等软件系统升级改造较少,对设备与产品、技术、工艺、原材料、物流等要素集成研究和投入不多,导致生产环节与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数据链尚未完全打通,融合发展能效未能充分挖掘。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尚存不足。

(三)多元化融合主体有待丰富
两业融合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激活和丰富。一是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融合主体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二是中小企业参与度低、探索不足。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受制于信息化自动化基础薄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案缺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渠道较窄、引才留才机制不全等因素,业务重组、流程再造难度较大,开展融合探索的积极性不高、支撑力有限。


未来推进两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提高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融合模式探索
随着两业融合深入推进,应鼓励头部企业围绕主业和前沿技术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探索先进技术;加强行业内、区域内以及企业内部研发设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平台机构建设,提升科技研发服务能力与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与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专利资源管理;树立标杆,鼓励头部企业与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强融合路径模式探索创新。

(二)鼓励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快实现更具特色的融合路径创新
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探索的具体路径与呈现出来的业态模式也不尽相同。要积极鼓励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充分挖掘自身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政策红利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与发展重点,展开融合路径与模式的探索;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地位以及在技术、资源、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及具备一定代表性的融合路径。

(三)加强平台机构建设,助推中小微企业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目前两业融合主体多为行业内头部企业,在品牌、技术、资源、资金、人力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对路径与业态模式的探索均较深入和领先。建议加强共性技术的平台机构建设,鼓励行业内两业融合探索卓有成效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输出成熟的技术、服务和模式,助其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四)夯实保障措施,多方合力共推融合发展
系统梳理两业融合政策,制定政策库,并聚焦市场准入、行业差异、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多部门政策联动、各有侧重,凝聚合力共同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拓宽两业融合发展资金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精度与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产业基金、债券多种融资渠道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院校等联合培养既懂制造业又懂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的复合型才,增强企业两业融合软实力。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产业联盟等平台机构作用,利用其在资源对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为粘合剂、催化剂、转化器的独特作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向纵深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