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宏观政策 > 6.5%的增长目标是主动下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6.5%的增长目标是主动下调——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只要稳住了经济增长,我们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社会,稳住了市场预期

文|牛犁 陈彬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不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从形式上看,政府工作报告文本首次印上二维码,扫描后可以播放动画短视频和图表,对主要指标和任务加以解读。从内容上看,“数字家庭”“河长制”“海绵城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国家公园体制”“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概念都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将“2017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下调为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这一预期增长目标不仅符合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可以满足就业等基本民生需要,也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6.5%的经济增速符合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发展规律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历程,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都要面临经济减速换挡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连续35年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长,近几年来,逐渐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由于我国要素禀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2016年16~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降至71.5%,较2011年的峰值减少了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丰富廉价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也基本发掘完毕,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增速明显下降。劳动力资源将变得更加稀缺,并将带动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二是储蓄率将高位回落导致投资率回落。截至2016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至10.8%,“银发时代”的到来将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而降低社会的总储蓄率;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弱化国民的储蓄动机,使储蓄率出现下降趋势,从而导致资本积累下降。三是制度以及技术红利的释放效应减弱。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是要突破多年来固化形成的制度和利益的“藩篱”,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前所未有;我国经济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充分吸收利用了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但是未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比单纯的“模仿式”技术引进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所以,未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符合潜在增长率的内在发展规律,经济增速目标的下调是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收敛。

 

6.5%的经济增速可以满足就业等基本民生需要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6.5%左右的目标增速比往年低,但这一增速目标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保持这样的增速,经济增长既不会失速,又能稳住大局,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6.5%左右的经济增速,也兼顾了资源环境等因素,兼顾了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在2016年已经实现6.7%增长的基础上,未来4年如果我国能够保持6.43%左右的经济增速,就能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并且,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就业稳定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就稳固。在经济增速目标下调的同时,就业预期目标不降反升,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计划实现1100万人,比2016年增加100万人。

经济增速目标下降,新增就业目标上升,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近年来,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快速增加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转岗安置人员的失业压力,但是仍然实现了每年实际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的成绩。首先,这是由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仅为110万人左右,而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超过190万人。其次,经济结构变化为吸纳更多劳动力提供了可能。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至51.6%,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2%。研究表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也就是说服务业生产每单位的增加值要比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而服务业比重上升可以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再次,新主体新业态的发展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双创”系列政策的出台落实,2016年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5万户,共享经济茁壮成长,全职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因此,6.5%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满足新增就业的需要。

 

6.5%的经济增速符合经济运行客观实际并留有余地

符合经济运行客观实际的增长目标下调,并未引起大家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变得悲观,反而从制造业PMI等多个先行指标来看,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在改善,信心有所增强。事实上,去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许多经济指标释放出良好的信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增强,这些都表明今年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有基础的,完全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从年初情况来看,实体经济的活力在增强,经济效益在好转,供求关系表现出积极改善。主要表现在工业品出厂价格在恢复性上涨,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7.3%,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了6.3%,铁路货运量增长14.5%,电信和快递业务量都是大幅增长。工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尤其是民间投资恢复性增长,1~2月民间投资增长6.7%,比去年全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取得积极进展,1~2月,全国新登记企业继续增长11.2%,达到日均新增1.2万家的水平。新业态的成长也带动了就业的稳定增长,1~2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8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上在5%左右。居民消费物价总体维持稳定态势,1~2月平均CPI为1.7%,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是2.0%,涨幅处于温和区间。外部需求略有改善,1~2月外贸出口增长4%,连续下跌9个月后由负转正。

从上述指标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但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6.5%左右的增长目标。

 

6.5%的经济增速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5%左右,有助于摆脱“保增长”的束缚。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目标是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更加努力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更加持续健康。尽管近期经济运行回暖信号增强,但是,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谈判、欧洲主要国家大选、东北亚局势紧张等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当前国内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支撑点,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各类金融风险隐患上升,基建投资受困资金来源,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不足,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等。

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适度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更加集中精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下调GDP增速表明不再搞强刺激,只要经济没有太大波动,就可以进一步推进“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的工作。保持政策定力,在经济平稳增长确保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让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6.5%的经济增速仍将对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新兴经济体中,印度虽然增速较快,但由于经济体量不大,还不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巴西、俄罗斯等国尚未走出衰退的阴影。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还能保持6.5%左右的增长,将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特别是我国经济总量已经高达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6.5%的增长将能带来大约7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联动发展机遇;我国已进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贡献不断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将为世界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企业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也对发达国家拓展市场、增加就业和缓解债务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一个新动能加快成长和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增长的质量将更高,对全球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总地来说,只要稳住了经济增长,我们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社会,稳住了市场预期。新的一年里,在保持6.5%左右的增长水平下,我国经济运行将继续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企、财政、金融、社保等基础性改革将逐步落地显效,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