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丝绸之路需要聚集各方力量,中国航天业有基础、有能力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国航天业适时提出了构建“天基丝路”的设想,这是我国产业界首次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出了行业发展的具体构想。
11月18日,《中国投资》对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莉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王莉认为,中国航天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支撑的能力,同时“一带一路”也为航天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战略机遇。
服务“一带一路”:航天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投资》: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航天智库,您们提出了构建“天基丝路”的战略设想。您能介绍一下这一设想的出发点和内涵吗?
王莉: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将会是未来我国50年、100年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打通陆、海合作通道,树立契合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协作新范式,使我国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动力源和重要网络节点,实现本地区及全球各国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也为航天国际化发展带来难能可贵的战略机遇。
中国航天历经将近60年的发展,应用卫星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高科技公共产品。
具体来说,在卫星导航方面,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面向亚太地区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和授时等服务,正在稳步推进全球系统建设,并积极推动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卫星遥感方面,初步形成资源、气象、海洋、环境等遥感卫星系列,正全力建设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引领的立体观测网络;卫星通信方面,已经建成若干固定通信和广播卫星系统。因此,中国有基础、有能力依托在轨和规划中的空间设施,推进深化合作,在丝路区域开展资源整合和能力联合,服务并深化“一带一路”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建设“天基丝路”构想,即通过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开放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丝路国家现有和规划中的资源设施,包括空间和地面设施,构建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应用卫星系统为主体,覆盖“一带一路”的体系完备、技术先进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为整个丝路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希望,通过倡导“天基丝路”建设,把航天国际化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大局,进行整体谋划,倡导创新驱动,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乃至整个航天事业开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投资》:从其内涵来看,建设“天基丝路”将是一项投资重大、涉及面广、难度很高的工程,您认为它最需要哪些机制、资源的支持?
王莉:第一,开放机制是前提。覆盖“一带一路”的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投资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依靠一个国家是很难独立承担的。必须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开放合作机制,采取类似“众筹”的方式,推动卫星系统建设和互联,当然,这里的众筹并非众人之众,而是指众国之众。更重要的是,卫星系统的建设和互联,将涉及大量国际协调和磋商工作,没有一个基本共识和开放有效的机制,共建将无从谈起。
第二,大国引领是关键。在“天基丝路”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中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大国已有和规划之中的空间基础设施资源,为“天基丝路”提供基本资源和基础架构。以卫星遥感为例,目前我国已建成陆地、海洋、气象、环境等遥感星座;其他丝路国家中,俄罗斯遥感技术比较先进,拥有一定的民用遥感卫星资源;印度也建立了数量较多、技术先进的卫星遥感系统。因此,我们倡议以现有的民用卫星遥感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补充和协同设计,构成虚拟遥感星座,使中、俄、印和“一带一路”其他国家享受到不限于本国卫星能力的数据服务,提升区域遥感应用整体效益。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理应积极承担大国责任,让中国航天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惠及世界。引领“一带一路”航天合作,将“天基丝路”纳入国家外交大局,促进我国民用卫星资源和丝路其他国家卫星资源的有机协同,面向“一带一路”乃至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针对尚存的薄弱环节,例如移动通信能力、数据采集手段、导航增强系统等,迫切需要我们高瞻远瞩,发起共建共享共用的合作项目,围绕关键和紧迫需求,引领丝路国家开展航天合作,进一步提升“天基丝路”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服务丝路建设,赢得战略主动。
第三,政策配套是保障。将“天基丝路”纳入“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天基丝路”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探索出台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等多方参与建设和应用推广。鼓励支持航天国际化发展领域智库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战略、政策、市场、法律、金融、风险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投资》:航天国际合作相对敏感复杂,“天基丝路”建设是否会受到某些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您认为应当如何应对?
王莉:“天基丝路”建设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实际上,作为一项支持区域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惠及民生的工程,我们有信心获得普遍的认同和支持。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国际上,冷战思维仍未完全消除,一些政治势力的理念与全球化以及航天事业开放合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航天开展国际合作,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有很多门槛,使得许多工程师、科学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与丝路国家开展合作,也可能会受到这些政治势力的影响。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平台活动,在国际协调和国际规则制定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后续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弥补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政策、能力、经验的不足,使得中国航天“走出去”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均衡增长。
构建“天基丝路”:开辟卫星应用国际市场
《中国投资》:您认为“一带一路”有哪些领域对卫星应用存在广泛而迫切的需求?
王莉:“一带一路”地缘特点比较显著,卫星应用大有可为。在区域安全、防灾减灾、交通、农业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均对卫星应用提出了广泛而迫切的需求。
从政治上讲,“一带一路”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极端势力和跨国犯罪比较活跃,传统信息化手段存在局限。亟待加强卫星系统的服务支持,天地一体,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制贩毒品等跨国犯罪活动。
从经济上讲,“一带一路”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及东非等地区,人口超过30亿,人文历史非常悠久,矿产、油气资源储备丰富,经济潜力十分巨大,为卫星应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深厚土壤。
从地理上讲,“一带一路”跨度大,覆盖大片荒漠、山脉,地理情况复杂多变,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勘探开发的难度很大,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水平获取和处理要求很高,亟待加强卫星服务支持。
《中国投资》:“天基丝路”对卫星应用产业将会产生哪些带动作用?
王莉:应用,是卫星系统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产生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效益的根基。空间系统具有无国界、广覆盖的天然属性,除了满足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自身的需求,它还有条件惠及周边国家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最大效益。构建“天基丝路”,必将推动和深化“一带一路”的卫星应用,尤其是中国卫星的国际应用。
一是有力带动投资。一方面是空间系统建设投资:按照“天基丝路”架构,围绕通信、导航、遥感3大卫星系统能力建设和互联互通,后续需要安排一批领域宽泛、内容丰富的系统建设项目。例如为构建覆盖“一带一路”体系完备、手段齐全的卫星通信系统,就需补充建设更多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另一方面是应用系统建设和服务推广投资:即构建有效的应用系统,为各行各业的应用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二是极大扩容市场。空间基础设施是卫星应用产业的基石,构建“天基丝路”,将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基础,为产业相关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开展卫星应用创新创造良好条件,扩大卫星应用领域,深化卫星应用水平,显著扩大卫星应用市场规模,将高科技产业蛋糕做大。
三是有效改善产业环境。通过开放合作,共同建设“天基丝路”,更多发展中国家和航天新兴国家将有机会以系统共建、应用示范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卫星科研、建造和应用有关工作,在航天大国支持下,切实提高其空间技术发展水平,培育人才队伍,促使航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形成航天产业发展的积极良好氛围。
《中国投资》:以卫星导航为例,“天基丝路”将如何提升“一带一路”的卫星导航应用水平?
王莉:“一带一路”卫星导航资源比较丰富,4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两大区域系统中的印度IRNSS均处于“一带一路”地区,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信号全覆盖和高性能的导航定位服务。但是,目前各大系统间的兼容共用尚不理想,增强系统建设相对滞后,致使导航资源综合效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
在“天基丝路”理念下,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各大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互操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在轨导航卫星资源,率先形成兼容共用的机制,为区域乃至全球用户提供更精准、稳定、可靠的卫星导航服务。同时,北斗/GNSS兼容应用终端也可以更好地“走出去”,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促进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系统供应商、导航企业、全球用户多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