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吉尔吉斯族与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属同一民族;如今,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联系紧密,睦邻友好
前不久,在中国访问的吉尔吉斯斯坦议会议员、东干协会主席苏来曼诺夫在西安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到这样的程度:几乎每个吉尔吉斯斯坦人在他的亲戚朋友中都能找到一个做着与中国有关的事的人。所谓与中国有关的事,包括在中国留学和工作,也包括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中国企业上班或在大学及孔子学院中学习中文。这是中吉建交23年后的两国民间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吉人民传统睦邻友好关系的体现。
历史脉络
吉尔吉斯族与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属同一民族,关于他们先人的记载很早就见诸中国史书。《史记》记述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有“鬲昆”部族,《汉书》称作“隔昆”,“鬲昆”或“隔昆”,都是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当时的“鬲昆”居住在蒙古高原北部,主要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游牧。唐代这一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部落联盟有了很大发展,人口达数十万以上。在继续以牧业为主业的同时,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公元5、6世纪时,突厥汗国兴起并统治了漠北。在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支游牧部落叫“契骨”,是汉代“鬲昆”的后代。据唐朝史书记载,契骨与唐朝保持着良好关系。公元8世纪中叶,契骨被回纥打败后臣服,此后开始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黠戛斯”。9世纪20年代,黠戛斯逐渐强盛起来,后乘回鹘汗国内部纷争,一举击败回鹘汗国,迫使回鹘各部南下河西走廊,并继续西迁到新疆和中亚。这时,黠戛斯人在原回鹘汗国领土基础上建立起强大一时的黠戛斯汗国,建都叶尼塞河上游。辽代称吉尔吉斯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元朝灭亡后,西蒙古瓦剌部(卫拉特蒙古)强盛起来,吉利吉思(吉尔吉斯)部成为瓦剌的属部。15世纪初瓦剌势力衰弱,吉尔吉斯人从此摆脱了瓦剌统治。
16、17世纪之交,准噶尔蒙古逐渐强大,吉尔吉斯族大部又成为准噶尔的属部。同时,沙皇俄国进入叶尼塞河流域,吉尔吉斯各部顽强抵抗,但伤亡惨重。18世纪初,吉尔吉斯人随部分瓦剌士兵翻越萨彦岭,迁向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除少数留在萨彦岭与唐努山间的河谷中外(今天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大部分迁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区、费尔干盆地。还有一部分迁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的山脚下。19世纪中叶,趁中国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胁迫清朝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通过该不平等条约,沙俄吞食了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也把大部分吉尔吉斯部落划入俄国。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更多的吉尔吉斯族人口又被划入沙俄。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时,留在中国版图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只相当于那时吉尔吉斯人口总数的1/20。
这样的历史成就了中吉之间密不可分的传统友谊。在吉尔吉斯斯坦,关于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几乎尽人皆知。吉尔吉斯斯坦朋友谈起李白都十分自豪,并都能说出古代碎叶在今天大致方位——托克马克。为此,据说哈萨克斯坦学者也在证明李白的出生地应在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尤其是在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汉学家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十分认真地纠正中国人对李白名字的读法,不应念“bai”,而是念“bo”。
资源丰富
吉尔吉斯斯坦目前约有560万人口,国土面积只有19.8万平方公里,却与中国有着1100多公里的共同边境。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领土均在海拔500米以上,而在海拔3000~4000米的地区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3。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阿赖山脉将吉尔吉斯斯坦分隔成北南两部分,给形成国内交通网和统一市场带来困难。
农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吉尔吉斯斯坦全国约有65%的人口居住在农业地区,约半数的就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最重要的工业生产部门之一,是吉鼓励外国投资的最重要行业之一。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目前吉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地2000多处;现有探明储量的优势矿产有金、钨、锡、汞、锑、铁等;拥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还有许多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勘探研究,以确定开发前景。吉政府鼓励外国投资者开发其矿产资源,允许外国投资者与吉方合资合作勘探开采资源,也允许外国公司独资从事矿产资源的研究、勘探和开采。
此外,吉境内生长着3786种植物,其中草本植物3175种,约1600种具有经济价值,包括具有实用价值的甘草、麻黄、沙棘等,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核桃林和野苹果林。
吉尔吉斯斯坦生态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伊塞克湖就是其代表之一。伊塞克湖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为中亚旅游胜地。苏联时期在这里修建的部长会议疗养地“阿芙乐尔”度假中心,至今常年吸引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大批游客。
与中国关系紧密
1991年底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经营,中吉经济领域中的合作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7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与阿卡耶夫总统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国界协定》等文件。
1999年8月,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五国”元首会晤的江泽民又与阿卡耶夫签署了《中吉国界补充协定》,解决了遗留的边界问题。1994年4月,中国时任总理李鹏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同阿卡耶夫举行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并签署了中国向吉提供贷款的协定等6个文件。2004年9月,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在会见阿卡耶夫总统、塔纳耶夫总理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二○○四年至二○一四年合作纲要》等文件。
2004年元旦前夕,阿卡耶夫总统在向吉尔吉斯斯坦全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时强调,吉尔吉斯斯坦应该与所有大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俄3国。目前,就吉与这3国关系而言,发展最好的则是吉中关系。阿卡耶夫在他的回忆性著作《难忘的十年》中写道,“中国经常提出一些特殊思想、唤起一些特殊感情。我们是邻居,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进行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的国务活动家和学者在论证自己的思想和所采取的措施时,实际上经常求助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夫子”。在一次回答外国记者关于吉尔吉斯斯坦作为内陆国家如何克服发展障碍时,阿卡耶夫总统曾这样回答:“谁说吉尔吉斯斯坦不靠海,我们的东方就是大海,这个伟大的海洋就是中国。”
尽管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地区独立以来政权更迭最频繁的国家,经两次“非典型颜色革命”后现在已经是第三任政权,但无论政治见解上的差异如何,对中国这个重要邻国的重视程度几乎是一致的。2013年12月,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首次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之后,现任总统阿坦巴耶夫在年度记者会上就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问题时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吉尔吉斯斯坦在地理上位于古丝绸之路中段,是从中原出发的商队由敦煌、若羌、且末、和田、莎车、喀什这条绕过塔克拉马干沙漠南缘的南线,进入中亚通向撒马尔罕这一丝路枢纽城市的必经之地。
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仍在这条古老的通商走廊上研究和发掘着千百年前商队、驿站、货栈的遗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及中吉正式建交后,吉尔吉斯斯坦借助紧邻中国西部的地理优势和与中亚其他各国间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与中亚各国间贸易活动的中转国。
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吐尔尕特口岸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伦州接壤,地处海拔3795米的山区,作为两个主权国家的通商口岸始于1881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双方于1951年开始在这一口岸通商贸易,进出口货物主要有石油、化肥、矿产品、纺织品、畜产品和土特产品等。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吐尔尕特口岸于1969年关闭。1983年12月,口岸重新开放。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吉贸易的发展,2002年又开放了伊尔克什坦口岸。
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受地理条件限制,国内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公民的国家认同程度低于地方认同和部族认同。独立以来,在政治上难以形成凝聚全国多数的党团力量,经济上不仅体量小而且重要战略资源匮乏,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一直没有形成,对周边大国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上的严重依赖,均使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这些条件当然也对中吉经济合作及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带来变数和困难,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例如,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1〜3月吉中贸易额下降了24.8%。其中,既有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遭受制裁影响独联体经济伙伴的因素(俄一直是吉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有吉尔吉斯斯坦决定加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而减少对中国贸易量的原因。但是,不论地区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对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外贸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可改变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赋予的先决条件,注定将使这不被世界瞩目的山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承担起不同寻常的重要角色。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