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萍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 图片提供|吕萍萍
导读
●从繁荣的阿拔斯朝都到战争的漩涡
● 伊拉克经济景观与中伊经贸合作
●伊拉克的“重建经济”与中伊“重建合作”
伊拉克是地处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历经了数代的繁华,也遭受过战争的摧残。尤其进入现代后,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国家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经济发展艰难曲折。所幸,2017年,伊拉克终于取得打击极端组织的历史性胜利,结束国家内战,开始积极加速战后国家重建工作。其任务艰巨,急需大量外资来源。在助力伊拉克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三大领域的重建工作方面,中伊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伊拉克苏维拉污水处理项目正式投产
从繁荣的阿拔斯朝都到战争的漩涡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地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因而也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地方”。伊拉克北邻土耳其、东邻伊朗、西面是叙利亚、约旦,南接沙特、科威特,国土面积为43.83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大区,共设19个省,首都为巴格达。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2022年伊拉克人口总数约4500万人,其中阿拉伯民族约占78%,库尔德族约占15%。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伊拉克所处的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最早形成的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伊拉克北部山地便已存在洞居史前人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拉克不仅成为阿卡德王国、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的发源地和中心,更是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成为帝国首都的所在地和统治的核心区域。曼苏尔统治期间,新都巴格达建立,后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便是对巴格达盛况的生动写照。值得一提的是,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哈里发麦蒙时期在巴格达建立的智慧宫更是将这一运动推向了高潮。大量的科学家、学者和翻译家聚集于此,致力于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等地区的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等翻译成阿拉伯语,极大促进了阿拉伯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进入到现代,自1958年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到如今2024年,伊拉克仿佛陷入了一种魔咒,一直处于战争的漩涡之中,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1979年伊拉克前总理萨达姆上台,在位24年间率领伊拉克先后经历了三场重大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在美国与苏联支援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伊拉克于1990年8月2日入侵科威特,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多国联合行动对伊拉克发起进攻,即有名的“海湾战争”。这场战争使伊拉克蒙受新的沉重打击,战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更是使其社会经济发展倒退了几十年,国内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武装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萨达姆于2006年12月30日被处决。直到2011年12月18日,美军才全部撤出伊拉克。
美国的撤离并没有给伊拉克带来真正的民主与和平。自2011年美军撤离后起,伊拉克反叛武装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与伊拉克政府之间的内战不断。2014年内战扩大,伊拉克北部内战爆发。此后一直到2017年12月,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境内肆虐,一度占领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数次威胁首都巴格达和库尔德地区核心城市埃尔比勒。在三年多的反恐战争中,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伊拉克政府军和各类民兵组织抗击恐怖势力,虽然最终收复全部领土,但是中央政府损失惨重,各类政治势力和民兵武装迅速壮大。反恐战争胜利后两年间,伊拉克先后经历了4位总理任职,国内200余个政党和政治实体难以达成一致,导致中央政府无法确保政策连续性,无法实现有效管理。2019年10月,伊拉克国内爆发抗议示威浪潮。11月29日,马赫迪在重重压力之下宣布辞去总理职务,伊拉克因此陷入“政治真空期”,伊朗和美国新一轮博弈由此开始,成为对伊拉克影响最大的两大外部势力。但伊拉克也并未沦为美伊博弈角力的跑马场,仍在夹缝中寻找自主的外交空间,逐渐在中东局势中扮演起斡旋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沙特伊朗复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教派分权、非国家行为体坐大、恐怖主义猖獗以及外部干预等国家治理难题仍然笼罩着伊拉克,但该国确也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伊拉克经济景观与中伊经贸合作
伊拉克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五,石油产业是其国民经济命脉。2022年伊拉克财政预算的96%来自石油收入,2023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增长至12.3亿桶,石油收入达886亿美元。伊拉克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主要产于北部基尔库克油田和南部鲁迈拉油田,是世界第十二大天然气储量拥有国。但由于加工设备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其天然气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为此,伊拉克政府积极与各方合作,努力提升天然气处理能力,改善经济民生。伊拉克还拥有大量磷酸铅矿藏,是世界上最大的磷酸铅出口国之一。除油气工业外,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数千年的灌溉农业历史,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稻米等,其中椰枣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方面,伊拉克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椰枣和化肥等,进口各种生产资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2018年,伊拉克正式发布“可持续发展2030愿景”,目标发展多元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扩大教育投入、加强公共治理等。为此,伊拉克积极出台各类措施促进非石油经济增长,进一步鼓励支持私营经济发展;努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同各方增强贸易往来;大规模重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并取得成效。据伊拉克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伊拉克非石油经济增长6%,预计2024年将增长5%左右;经常项目盈余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6%,外汇储备增长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从2023年初的7.5%回落到年终的4%,其加快经济重建取得的积极进展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察专家组肯定。
而中国作为参与伊拉克经济重建最早、时间最长、项目分布最广、领域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58年两国建交,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便得到长足发展。1981年5月,中伊签订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成立贸易经济技术合作联委会,于1983年6月召开首届会议。2007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伊拉克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了大批中伊商人参会。次年,伊拉克苏莱曼尼亚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厂商也积极参会。2015年12月,中国和伊拉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中伊关系注入新动力,两国经贸合作迸发出强大生机。2018年,中国与伊拉克贸易总额达304亿美元,同比增幅37.33%,取代印度成为伊拉克最大的贸易伙伴,伊拉克也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石油、能源、电力、通信、交通、工程承包、农业等领域均有广泛合作与发展。
伊拉克的“重建经济”与中伊“重建合作”
伊拉克战争后,国家经济重建任务繁重。重建重点是恢复和发展能源、教育、卫生、就业、供电、供水、食品等领域。但由于安全局势不稳,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经济重建进展缓慢。2018年2月12日,伊拉克重建国际会议在科威特开幕,这是伊拉克取得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胜利后举行的首次重建国际会议。伊拉克规划部部长萨勒曼·朱迈利在会上表示,伊拉克重建需要约882亿美元。重建所需资金最多的5个领域是住房、工商业、金融和市场、电力行业、石油和天然气。重建资金主要用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恢复稳定、促进民族和解与和平共处。据统计,虽然此次会议共为伊拉克重建筹集了约300亿美元的贷款、直接投资和援助物资等,但伊拉克重建所需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伊外长贾法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会议筹集的援助无法完全满足伊拉克重建需求,伊拉克仍将继续寻求投资来源。
为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水平,伊拉克政府自伊拉克战争后便已开始积极吸引国际投资。为吸引外国投资,伊拉克政府颁布了诸多投资法,给外国投资者给予诸多政策优惠。2006年,伊拉克政府颁布了第13号《投资法》,并在2010年和2015年先后进行修订,并根据该法案成立了伊拉克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外资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外资企业监督管理等事务。2007年7月24日,伊拉克国民议会通过了《石油提炼投资法》。根据该法律,外国公司可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伊修建炼油厂,伊拉克当地政府有权同外国公司商谈合作方式直至签约。石油产业作为伊拉克向海外投资者提供鼓励政策的重点行业,战后伊拉克修改了某些条款,向跨国石油企业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如雪佛龙、道达尔、英国石油等石油公司如果中标,将可获得相关项目75%的权益。此外,伊拉克自贸区管理局第3/1998法令还允许通过工业、商业和服务项目投资自贸区,理论上免除资本、利润和投资收益在运营期间的一切税费。2008年2月,伊拉克政府在内阁例会上做出决定:撤销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中的合约办公室,授权石油、贸易、电力、市政与公共工程等9部委可自行决定签署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下的合作项目。这些举措无疑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助力国家重建工作。
近年来,中国响应伊拉克号召,积极参与其重建工作,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能源领域:2022年10月,中油工程建设中东地区公司签约伊拉克鲁迈拉油田MQ原油处理设施项目,是该公司在伊拉克承揽的单列原油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新建两列600万吨/年原油处理设施等。自公司2011年进入该油田市场以来,双方累计合同额已超过20亿美元。2023年11月24日,中海油服斩获2023年米桑油田10口井钻井总包服务合同。此次合同签署是中海油服继今年7月签署米桑油田11口井钻井总包服务合同之后,再次在伊拉克油田市场斩获大型钻井总包服务合同,服务涵盖钻井、泥浆、固井、定向井、测井等多项业务。2024年2月,大庆建设国际工程事业部正式签约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井场设施和管线项目,合同额1.5亿元,进一步彰显了中东市场的主阵地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24年1月,东方国际成功签署巴格达南一号电厂单循环改联合循环总承包项目合同,该项目对提升本地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巴格达市的电力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年3月27日,国机工程集团与伊拉克电力部北部电力生产公司签订了《伊拉克萨拉哈丁2X630MW燃油气电站项目第二年运维合同》。萨拉哈丁电站投运首年发电情况优异,极大缓解了伊拉克北部地区长期以来严重缺电的问题。
民生领域:2023年2月,中建三局国际公司(海外事业部)联合总承包公司成功中标伊拉克美国大学(AUIB)附属医院项目。该项目标志着中建三局正式进入伊拉克医疗、教育行业。2023年11月27日,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总承包的伊拉克苏维拉污水处理项目举行一期工程竣工暨二期工程开工典礼。该项目于2012年签署,项目金额约合8.02亿元人民币。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两国间开展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资源禀赋、资金优势、市场潜力的有效对接,且合作基本面良好,但需要警惕的是,伊拉克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中国企业与伊拉克开展合作的同时,还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社会安全风险、合作政策风险等国际化经营的诸多挑战。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将安全因素纳入充分考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