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凡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导读
●利比亚国家概况与资源禀赋
● 利比亚曲折的经济探索之路
●中国在利比亚内战后重建的机遇与挑战
利比亚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但是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却很短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迦太基、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曾先后统治过利比亚,当时“利比亚”一词和“古印度”一样只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民族国家,直到1951年利比亚才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存在。此后利比亚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因石油经济而带来的辉煌,80年代至21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美国与联合国的制裁,20世纪初到2011年之间的经济改革探索之路,而现在利比亚仍处于内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
⬆ 米苏拉塔是利比亚重要的港口城市,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网络用图)
利比亚国家概况与资源禀赋
利比亚全名利比亚国,首都的黎波里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位于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是地中海南部的战略要冲,欧洲大陆的后花园,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利比亚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20万,人口组成主要为阿拉伯人,其次为柏柏尔人,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利比亚拥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484亿桶,位列非洲第一、全球第十;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54万亿立方米,位列非洲第四。矿产资源主要为铁、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渔业产品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方面,利比亚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工业,可以说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支柱,绝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其中石油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利比亚其他工业还有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农业与畜牧业方面,由于利比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利比亚的农业非常落后,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约850万公顷。利比亚食品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交通运输方面,利比亚全国无铁路,陆路运输依靠公路,公路总长达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利比亚的水运相对发达,拥有许多港口,其中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图卜鲁格、卜雷加等。利比亚国内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类机场共137个,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塞卜哈、图卜鲁格、苏尔特、卜雷加等地。对外贸易方面,利比亚出口产品单一,主要为石油,进口产品种类繁多,主要为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土耳其、德国、埃及、中国等。
利比亚曲折的经济探索之路
卡扎菲上台后的利比亚经济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依靠美西方国家扶植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利比亚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卡扎菲开始了国有化与计划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利比亚成为一个高福利的国家。1981年美国与利比亚断交后,利比亚承受了美国与联合国长达20多年的制裁,严厉的制裁使得利比亚经济元气大伤,加之高福利的负担,卡扎菲开始了新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美国与联合国对利比亚经济制裁的结束,利比亚经济得以喘息,获得了短暂的恢复,直到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利比亚经济严重受损,曾经繁荣富庶的利比亚开始了经济复苏与重建的进程。
——从依附美西方国家迈向国有化
利比亚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前,其经济总量和国民生活水平都相对一般。自60年代起,伴随着石油开采、炼油和物流业的兴起,利比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非洲最富有的国家,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1969年卡扎菲上台通过对石油经济所带来巨大利益的分配,实现了利比亚国内各部落的暂时统一,利比亚也因石油经济走向辉煌。卡扎菲上台后一段时期内利比亚和美国进入了一段外交蜜月期。这一时期美国不仅加大对利比亚的投资,而且还帮助利比亚修桥、补路、架天线以改善当地基建,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扶植是有条件的,利比亚的油气资源被欧美国家公司垄断。随着利比亚综合国力的提升,卡扎菲开始了他的经济改革之路,尝试将外国石油公司、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等重要经济发展资源国有化。1973年利比亚纪念革命胜利四周年之际卡扎菲宣布将美国在利比亚石油公司51%的股份收归国有。1976年至1980年卡扎菲效法苏联在利比亚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巨额的石油收入使得利比亚成为了一个高福利国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利比亚实现了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并且在利比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接管了约200家私营企业;进行了住房、社会财富、土地的再分配;接管了所有商品进口企业和银行,并控制了外汇兑换,到了1980年利比亚已半只脚踏入了发达国家行列。80年代初,政府又控制了全部国内批发和零售贸易,并于1984年建立了国营超市。同时,卡扎菲政府利用大量石油美元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内忧外患下的经济转型
1981年利比亚与美国正式断交,在此之后美国的禁运和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利比亚经济出现了七连跌,1987年利比亚GDP仅相当于1980年的一半。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洛克比空难事件发布决议对利比亚实施航空、军事和外交制裁,冻结其海外资金,禁止向其出口炼油设备。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规定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在美国与联合国的合力制裁下,利比亚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旅游业都遭受重创,仅美国实施的贸易禁运和旅游禁令就使利比亚每年遭受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制裁还导致利比亚90%以上的工业品和70%的食品依靠进口。制裁期间利比亚第纳尔的不断贬值,加之国内的高通胀加剧了卡扎菲政府高福利国家的负担,卡扎菲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降低了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推行多种所有制改革与贸易自由化。
1988年,卡扎菲政府取消国家对进出口的垄断,允许私人经营对外贸易;结束国内贸易管制,允许在零售贸易和服务部门建立私营企业;取消政府对茶叶、面粉、食盐、小麦的补贴,恢复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同年,政府出台了第八号法令,要求中小工业企业以合作社所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利比亚开始从单一的国有制向多种经济所有制过渡。1990年后,利比亚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卡扎菲提出关闭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1992年,政府允许建立联合股份公司,允许私人企业经营进口业务;同年,政府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国营经济、建立私营企业和私营银行。1993年,政府允许批发贸易自由化;同年,利比亚政府颁布决议,规定了公有制企业进行私有化的条件、程序和机制,还建立了所有权委员会,专门负责国有企业的出售。1994年,政府开始实行第纳尔有条件地自由兑换。20世纪90年代初期,卡扎菲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显著,中小私营企业已经能够为国内民众提供足够的食品和日常消费品,进口量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但是直到20世纪末,由于国际制裁与封锁,卡扎菲政府的经济改革后继无力,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与补贴的削减使民众生活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
——制裁解除后的经济复苏
随着联合国与美国相继解除对利比亚的一系列制裁,利比亚经济得以喘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速。2003年利比亚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取消贸易壁垒与物价补贴,同年利比亚正式宣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计划:对除石油企业外的360家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或变卖,将其中261家企业变为私营企业,国民和外商享有同等权利,可以以投资入股、买断或其它方式参与投资合作;对于这些转型的股份制合作企业或私人独资企业,政府将给予5年免税的优惠待遇,使企业与政府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直到2006年360家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了清算和出售;2005年利比亚以4%的进口服务费取代除烟草以外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同年,政府宣布出售撒哈拉和瓦哈两家国有银行的股份。此外,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将国有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化的新法律,规定任何具有利比亚国籍的个人、私企和外国公司都可以参股。同时利比亚开始在进口方面实行代理制度,即部分商品进口必须由在利比亚注册的代理商从事。同时,利比亚不允许外商在国内设立商业性质的公司和代表处,也不允许雇佣外籍劳工从事商业活动。
中国在利比亚内战后重建的机遇与挑战
2011年的内战重创了利比亚的国计民生,至今利比亚仍处于经济的恢复期。中国作为利比亚的重要贸易伙伴,一直以来都与利比亚有着贸易往来,同时中国对利比亚还有着巨大的能源需求,在经贸往来层面,二者需求互补。目前,中国在利比亚最能发挥作用的两个领域就是能源领域与承包工程领域。
能源领域:利比亚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在长期制裁下,很大一部分尚未被开发,甚至尚未进行勘探。并且由于利比亚的战略地理位置,其与西亚、非洲、欧洲的各条运输通道畅通且廉价,获取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中国与利比亚在能源领域合作的规模并不大,所占份额并不多。利比亚在油气领域引进外国投资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勘探与生产分成协议》(EPSA),以开放式的招标方式进行。而中利在能源领域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利比亚石油部签署合作协议,为双边石油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中石油集团下属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CNODC)代表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主席巴德里共同签署了中标石油区块勘探与产品分成协议(EPSA)。中石油此次中标的海上17-4区块(2535平方公里),实现了中利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中利能源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属的七家石油企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企业曾先后到利比亚开拓业务。经过多年市场开拓,中石油公司已在利石油工程服务领域,特别是管道建设、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等方面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2006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利比亚拿下了修建7.7千米原油输送管道的合同,2024年上半年,一龙恒业成功中标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钻机项目。目前中国企业在人员、技术、管理层面已经相对成熟,对比西方技术的门槛高与价格贵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获得利比亚油田开发权对于中国来说也存在极大的挑战,根据几轮公开的招标结果来看,在第一轮石油区块公开招标中,美国公司中标15块中的11块;在第二轮石油区块公开招标中,西方国家共获得24块中的11块。可见西方国家对于利比亚的油田开发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利比亚在发展石油经济方面无法离开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
承包工程领域:利比亚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自2007年以来,利比亚国内掀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潮。中国企业承揽了铁路、住宅设计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农业灌溉、大学城等一批项目。截至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前,在利比亚共有75家中国企业承建的50个工程承包项目,总合同额188亿美元。这75家企业中包括13家央企和数十家民营企业,50个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设、配套市政、铁路建设、石油和电信等领域。2023年,利比亚受飓风丹尼尔影响,其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受洪水破坏严重。2023年9月17日,利比亚媒体报道,在利比亚东部洪灾的重灾区德尔纳,有至少891座建筑物被洪水完全摧毁,另有211座建筑物部分受损,398座建筑物被泥浆淹没,利比亚基础设施急需重建。目前利比亚全国无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承包工程领域仍有很大合作空间。
目前,利比亚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其很多贸易法规与国际惯例尚不接轨,但是改革已经初见成效,2023年世贸组织正式接受其成为候选成员国,利比亚已经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但在利比亚投资仍需格外注意经济结构脆弱性、政治局势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