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中具有桥梁与纽带作用:商品期货连通期货市场与商品市场,股权类衍生品连通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利率衍生产品连通银行间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衍生产品连通国内外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投机与套利功能,有助于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金融改革将大大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金融改革扩大衍生产品需求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完善股票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参与主体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1.债券融资大幅增长,信用衍生品需求巨大
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债券余额已达到25.2万亿,而沪深两市股票市值为21.3万亿。2012年前3季度,信用债券(含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铁道债)发行总额为2.5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企业债发行总额同比大幅增长226%。非银行部门持有的企业债余额增速上升更为明显。
随着债券、贷款等金融工具的风险逐步从原来的单一利率风险向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并存的二元风险结构转变,机构投资者需要有效规避、转移、对冲持有资产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衍生品需求非常巨大。
2.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对利率风险转移型金融工具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使得国内金融产品无法准确定价,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过程中,可能导致套利机会的增加和资本交易的波动。进入2007年以后,央行加强了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管理,截至2011年底共调整利率15次,4年间,市场利率水平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大周期变化趋势。利率的剧烈波动,不仅给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还给各类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对利率风险转移型金融工具的需求。
3.汇率体制改革增加对汇率风险转移型金融工具的需求
随着对外贸易、交往的不断扩张,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也逐渐提上日程,这为不断累积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开通了渠道。同时受制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的三者不可能定理,若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那么固定汇率制度就很难维持。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中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但是实际上还是以盯住美元为主的固定汇率制度,只是变动的弹性有所加大。
随着人民币振幅扩大,人民币逐渐步入双向波动时代,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创新将激增,外汇远期、期权、货币互换、远期货币协议等汇率风险转移类金融工具将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改革促进衍生产品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重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商品上,资产定价依靠场内衍生品完成。衍生产品品种的不断创新将更有利于推动我国争得国际定价权。目前我国有数个期货品种如原油、焦煤、生猪等均在研究和等待审批过程中。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速度将大幅提升。
1.股票衍生品——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
2010年4月16日,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沪深300指数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2011年,在商品期货总成交额下降18%的环境下,股指期货逆势上涨6%,总成交金额437659亿元,占比达到31.8%,显示了金融期货市场对投资资金的强大吸引力。在指数期货运行平稳之后,中金所成立了股指期权研究小组,开始深入研究股指期权各项事宜,证监会也鼓励股指期权的研究和推进;此外,自2012年5月7日起,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其所有品种启动商品期货期权的内部仿真交易。
从全球衍生品交易来看,期权产品的交易规模比期货产品大,就按二者交易规模大体相当,如果我国推出期权产品,则大致相当于将现有的成交规模翻番,可以为我国衍生品市场带来巨大增长空间。韩国证券交易所于1997年7月推出KOSPI 200指数期权,迅速成长为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合约。2011年末,韩国股指期权成交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为63.7%,韩国高度繁荣的股指期权交易带动了市场衍生产品快速发展,增加了市场深度与广度,带来了市场的聚集效应,从而使韩国步入衍生品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和韩国同属亚洲新兴金融市场,在经济体制演化与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韩国KOSPI 200股指期权的成功运行和平稳发展,对我国股指期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2.利率衍生品——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
2011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持仓合约名义总值600余万亿美元,利率衍生品占比超过8成,而利率互换(IRS)约占其中的80%(即全球OTC衍生品市场中60%-70%为IRS合约)。2011年国内利率互换(IRS)、债券远期(BF)和远期利率协议(FRA)的成交量分别为26760亿元、1030亿元和3亿元,这几类产品均属场外交易(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进行),当前可能只有利率互换(IRS)具备资金参与的广度。
在经过近17年的期货市场整顿、发展,我国在期货市场上的法律法规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均取得长足的进步,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便是最好的证明。“327国债事件”已经过去,如今国债市场的规模和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上远非当年可比。1995年后,随着记账式国债规模的增长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国债现货市场规模已大幅增长超40倍,国债的市场化也使债券的价格波动更为频繁,波幅更大。当前,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类基金等,面临着价格波动,这些投资主体需要进行投资组合,回避各种敞口风险,国债期货需求强烈。2012年2月13日,中金所启动了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中国第一个利率期货重启在望!
3.外汇衍生品——外汇远期和外汇期权
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CNY)最早形成于1994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结售汇金额大幅增加以及2005汇率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CNY市场的发展。目前,CNY市场已经拥有人民币即期、远期以及期权等一系列产品,即期市场超过百亿人民币,成为人民币汇率在岸市场的定价中心。
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始于1996年,目前拥有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交易产品,日均交易量在30亿-50亿美元,香港人民币NDF市场是亚洲最主要的离岸人民币远期交易市场之一,该市场的行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CNH)的快速发展始于2010年7月,目前CNH市场的产品包括即期、远期、期权、债券、基金以及结构性产品等,日成交量也已经达到30亿-50亿美元,接近甚至超过NDF市场。该市场的供给来源于香港居民购买、人民币贸易结算以及中央银行的互换协议,需求基本与NDF市场重合。随着CNH市场的发展,其可交割的特点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离岸市场参与者开始由NDF市场转向CNH市场,NDF市场的流动性降低,其指标作用也正在逐渐减弱。
4.信用衍生品——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2010年10月底,我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设立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A(Credit RiskMitigation Aggrement)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W(Credit RiskMitigation Warrant)标志着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诞生,并被广泛誉为“中国版的CDS或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Credit Risk Mitigation Tools)”。指引同时也阐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还指“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为未来真正CDS的出现和推广预留了空间。
2009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起设立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债信用增进)。2010-2011年间,中债信用增进先后推出“中债合约I号2”“中债合约II号3”“中债合约III号4”“中债合约IV号5”4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为中国银行间市场最大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机构和做市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共达成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交易20余笔,名义本金20余亿元,发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9期,名义本金达7.4亿元,2级市场成交20余笔,成交金融累计达20亿元。
此外,欧洲期交所(EUREX)坚定衍生产品创新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欧洲期交所(EUREX)是1998年由德国期交所(DTB)和瑞士交易所(SOFFEX)合并而成的,并在2007年末成功并购了美国国际证券交易所(ISE)。EUREX认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供市场运用的对冲工具越多,市场的整体风险就越小。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欧洲期交所坚定地开发新的衍生产品,使投资者在市场中具有充分的可选择性,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并产生更合理的市场价格,而这种流动性的提高和合理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吸引了新的投资者,从而形成了市场的良性循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股指期货起步虽晚,而且EUREX覆盖的股票市场的容量明显小于美国,但在EUREX成立后带领欧洲大陆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迅速崛起,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霸主。(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