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银监会公布了我国银行业2季度的相关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2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季度持平,继续维持在0.9%的历史低位,但不良贷款余额较1季度增加了182亿元至4564亿元,连续3个季度出现上升。尤其是,温州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连续12个月反弹,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80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2.69%。一时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从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完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隐性不良贷款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借款人失去了偿付能力或者借款人失去了偿付意愿。一般来说,因为借款人失去偿付意愿而形成的不良贷款通常是个案,并且大多会有后续的解决措施,大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借款人失去了偿付能力。而借款人因为失去偿付能力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可以继续划分两种情况:现在已经失去偿付能力而形成的“显性不良贷款风险”和未来可能失去偿付能力而形成的“隐性不良贷款风险”。
我们通常看到的关于不良贷款的各种数据,只是显性的不良贷款风险,没有包括隐性不良贷款风险。但是,显性不良贷款的状况反映了隐形不良贷款的程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性,显性不良贷款都是由隐性不良贷款转化而来。并且,由于现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不利的经济周期,借款人偿付能力下降的环境中,隐性不良贷款一旦开始向显性不良贷款转化,往往会呈爆炸式、指数级增长,而不是线性的逐渐递增。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隐性不良贷款的风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更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从去年3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了回升的迹象,但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在历史低位。而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纵向的历史数据、国内外情况横向的对比以及不良贷款实际的拨备覆盖水平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显性的不良贷款风险都处于完全可控范围内,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但是,我们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的迹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重视其背后可能隐含的隐性不良贷款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来之不易,付出了十分惨痛的教训和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当前很多行业和众多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盈利能力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外向型行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其隐性不良贷款的风险绝对不容忽视(如表所示)。
并且,从我国不良贷款主要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历史数据来看,这些行业和相关企业也都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这些产能过剩、外向型依赖、利润微薄或者被调控的行业和企业也将是未来防范隐性不良贷款风险的重点。(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