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金融资本 > 融资难与金融业态缺失

融资难与金融业态缺失

2014年9月号 文/ 贾晋京

 

融资难与金融业态缺失

 

只有构筑适合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企业融资”涉及企业与金融两个方面,企业融资成本问题需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金融方面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为主导的格局,这就使得企业融资的通常方式是向银行借贷。而贷款就需要抵押品,现实中最容易获得贷款的抵押品是不动产,这就造成企业融资往往需要能拿出优质不动产作为抵押,对大量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难题。

      从企业方面来看,中国处在每年7.5%以上的经济增长中,这就意味着有大量企业处在高速成长中或者有实现高速成长的需求。高速成长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的融资方式往往是股权融资而非债权融资,然而中国缺少相应资本市场的现实,使这些中小企业被迫选择债权融资,而它们需要的原本可能是风险投资。高风险要求高收益,以债权融资方式填补股权融资空缺,必然形成很高的利息水平。

     综合两个方面来说,企业融资成本问题与国家的金融系统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这就涉及到经济发展史问题。另外,在全球化条件下,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也需要考虑,这就涉及到国际比较问题。

 

境内外长期利差下的利率环境

       在美国和英国金融体系完成从银行主导转型为市场主导的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商业银行才刚刚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英金融市场上衍生品规模迅速膨胀,其实体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出现经济“空心化”发展趋势。而这时中国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金融体系发展只是有了开端。到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将资金流引向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导致经济朝着“虚拟化”方向发展。同一时期中国则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金融业的形态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为了救市,纷纷采取了“零利率”政策,释放出天量流动性。而中国则进入了必须转型升级发展的阶段。

       当前,仍是银行主导的中国金融体系中,基准利率中最低的6个月以内(含6个月)人民币贷款利率也达5.60%,这与美联储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可谓天渊之别。境内外长期利差形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间,给中国的利率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大量境外资金想方设法入境套利,而境内机构则希望得到境外廉价资金。于是,短期资金运作成了金融机构的宠儿。同业业务使金融机构可以轻松地挣钱,从而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空间。

      境内外金融系统及经济结构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境内是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增速较快,难以压低利率;境外是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经济以金融为主导,增速较慢,难以提高利率。同时,境内外资金存在相互流动的渠道。

 

哪些企业融资成本高

       讨论企业融资成本高低,需要看“跟谁比”。国内无论实体经济企业还是金融企业,与境外同行相比无疑融资成本都高。然而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并不会从“国外同类项目利率水平”的角度考虑定多高利息,金融机构只会从项目未来收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讨论融资成本高低,要看的是“企业融资之后能赚到多少钱”。

       对大企业来说,尽管身处中国的高利率环境,但融资成本似乎并不高,理由在于中国的大企业总体而言增长速度很快,《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从2008年的35家上升到2014年的100家。相比之下美、欧、日的大企业虽身处低利率环境,却大多处于持有大量现金但同时在控制成本、缩减规模的状态中。

       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是显著的问题,但要看到这一问题并不存在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科技类新创企业中。这是因为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业态与高成长性企业如科技创新企业相互适应。而其他类型的中国中小企业,可以说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及金融业态尚未充分发展起来。

       在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中,存在各类不同的金融市场,对于不同的融资需求来说,这些金融市场“总有一款适合你”。以美国为例,仅金融市场的类型就至少可以划分为权益市场(包括普通股市场、股票期权市场、股指市场及其他股权衍生品市场等)、债务市场(包括货币市场、政府债券与联邦机构债券市场、公司优先金融工具市场、市政债券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转移市场、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各类金融机构如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则是各类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

      只有构筑适合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如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金融改革方向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目标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已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4年8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下简称“国十条”)则具体指出了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针对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难以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急需地方的问题,“国十条”要求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针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造成环节堆叠、资金流向难以控制问题,“国十条”要求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各类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或运用原则上应当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

      针对金融机构数量和网点不足的问题,“国十条”要求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在基层地区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此外,“国十条”还提出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国,然而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国”两者却并不相连。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是订单与营销,目前中国作为“工厂”承接的往往是外国订单,而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国”消费的很多是外国品牌的商品。在这种格局下,生产型企业融资难与缺乏自己的品牌、未来利润率预期偏低有关,而销售型企业则需要面对外国品牌竞争,外国品牌的资金却可能是从境外低利率的融资环境中获得的。这样看来,建立符合中国经济实现转型需要的金融市场体系刻不容缓。

      对于“市场”,有一种理论上的误区是认为“政府之外的就叫市场”,这是需要厘清的。实际上,“市场”的通常和规范形式是设立了明确准入门槛和市场边界,并且对于边界内的行为主体有明确行为规范约束及监督机制的交易场所,例如A股市场。这就意味着,“市场”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一类交易的平台,通常不会因为“政府不管”而自动搭建起来,而是需要专门创建,而创建者和监管者往往是政府。对于金融市场,尤其如此。因此,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要政府积极作为。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就要让各类融资需求都有可以找到投资者的空间。这就需要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体系之外,建立更加丰富的权益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上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加入,国家已出台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发展的政策。在金融品种创新方面,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现有的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和“三农”金融债的门槛也需要降低。

       最根本的改革还是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才能牵住金融市场体系的牛鼻子,从而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问题。当然这毕竟是一个中长期过程,涉及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杠杆率,消除结构性扭曲。中、小、微企业健全自身财务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本方面。(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