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金融资本 > 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安全性

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安全性

文|赵欣苗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运输所

 

导读

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存在风险预警能力不足、应对风险系统韧性不足、民用基础设施军用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应急能力、恢复能力与抗毁能力,综合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国际环境复杂变化,重大基础设施需提升安全性

基础设施安全性存在三大不足 

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性的建议

 

 

国际环境复杂变化,重大基础设施需提升安全性 

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地区摩擦日益增多,重大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风险日趋严峻。交通、能源、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命脉”,在军事行动中,重大基础设施往往被作为重点打击目标。1999年,美国及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炸毁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4成油库和3成广播电视台受损。2019年,委内瑞拉古里水电站遭到破坏,大半个国家被迫停电。重大基础设施若遭受严重破坏,或引发严重经济社会影响。全俄保险公司联盟初步估计,克里米亚大桥被炸造成2亿至5亿卢布经济损失。

经过多年持续投资建设,我国各领域基础设施已形成超大规模网络,控制性工程节点众多,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我国已建成15座超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海上部分达到20-30公里,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具有数公里的海底隧道;建成57座百万千瓦以上常规水电站,包括三峡、溪洛渡等千万千瓦级别水电站枢纽。

 

基础设施安全性存在三大不足

(一)基础设施风险预警能力不足
重要基础设施风险预警能力不足,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风险源识别与安全隐患监测等方面有待提升。如,针对供电设施、载运装备和轨道、桥隧等关键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研发智能检测设施,以实现在线监测、远程诊断、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另外,基础设施对能源等重要战略物资存储、调度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二)基础设施应对风险的系统韧性不足
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各类风险的系统韧性不足,对冲风险并迅速恢复功能的能力亟待提高。以交通设施为例,我国能源基地、粮食基地等主要工农业基地以及多灾易灾地区交通冗余性不足,缺乏多路径联通,调度、救援、避难通道设计理念、标准落后,数量和功能不足,在恶劣天气、地缘冲突影响下基础设施面临失能风险。

(三)民用基础设施军用适应性不足
我国大量民用基础设施对军用需求的统筹考虑不够、适应性不足。基础设施方面,通道与枢纽不能充分适应重型装备高效运输、装卸、换装等需求。载运工具方面,军民标准通用程度不高,影响军民融合效率。另外,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对抗毁性考虑不足。

 

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性的建议

加快打造具有强大应急能力、恢复能力、防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基础设施急时、灾时、冲突等状态下安全风险抵抗能力,为国防安全与民生安全做好支撑保障。

(一)增强应急能力,提高响应速度
增强重要设施智能监测与修复能力。建立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重大危险源全过程动态监测监控与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升设施智能修复能力,实现重点桥隧、重要交通能源通道、载运装备和轨道、枢纽变电站等关键设施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维护,提升自愈能力。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结合应急需求,加强应急储备与调度系统建设,提升交通设施对战略物资、应急物资的安全保障能力,保障重要物资生产运行与储运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应急防控能力,按照极端情况准备应急预案,补齐应急设施设备短板,强化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应急会商与联动处置能力,提升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

(二)增强恢复能力,提高保障效率
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升基础设施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保持重点区域关键设施的长期性能观测。推进能源基地、粮食基地等工农产业地区、多灾易灾地区通道多元化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多径路、迂回路建设,完善紧急疏散、救援和避难通道系统。补齐结构性、功能性防灾短板,强化常规性和预防性维修养护,加快防灾减灾设施、消防设施建设。

推进灾后有序恢复建设运营。增强设施防护水平,培养专业抢修防护队伍,做好紧急抢修、调度指挥、管理组织等战备演练,完善基础设施灾时应对预案。构建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绿色通道,综合利用5G、卫星通信、短波等通信技术,强化装备物资运输、救援人员投送等保障,形成多层级救灾装备物资和运力储备体系。

(三)增强抗毁能力,提高防御能力
提高设施抗毁能力。增强基础设施自身安全性,推动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合理设置安全冗余,推动安全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改进交通保障技术装备,做好陆地基地配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防护能力,将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纳入防空保护体系,增强重要运输通道、能源通道、水电站枢纽节点等设施安全保障。

做好功能转变预案。提升军民共用基础设施、载运工具间通用性,增强重要区域机场、车站等枢纽场地、通道兼容性,推动重点铁路、水运枢纽节点配备起重能力大、机动性能强的吊装、换装设备。做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转变预案与演练,如,加强关键设施安全巡护与管理,限制基础设施使用以降低安全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