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金融资本 > 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年5月

文|刘思琦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

导读

要重点从人口维度、空间维度、生态维度、安全维度、行业维度把握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着力打造以人为本、区域协同、绿色集约、军民融合、世界一流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交通运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下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高质量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交通运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交通运输需要加快现代化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设施承载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已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完成了跨越式转变,运输能力、效率不断提高,运输成本、时间不断压缩,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得以快速流动,跨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加快形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利润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综合交通网络(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油气管道)里程仅109万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仅3593亿元。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大跨步发展,2022年我国综合交通网络里程迅速提升至577万公里,国内生产总值也激增至113万亿元,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交通运输是我国超大规模人口出行的基础依托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之初,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小、载具少、能力弱、水平低,旅客出行基本依赖步行、骑行,方式单一、范围有限。随着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融合发展,旅客出行选项不断丰富、频次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拓展,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满意度大幅提高,有效满足了14亿多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规模从9.6亿人增长至14.1亿人,增幅为46.9%,综合交通网络里程从109万公里增长至577万公里,增幅高达429.4%,旅客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我国超大规模人口出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交通运输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纽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五大地形兼备,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参差。建国之初,受限于交通运输条件,各地的资源要素基本在本区域流转,地域壁垒高筑迫使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发展合力。随着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不同地区的时空距离快速拉近,经济联系明显增强。“北煤南运”“北粮南运”“南菜北运”“南肥北运”以及消费品等物资跨区域双向交流不断深化,货物流量流向逐步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联动、携手共进。

(四)交通运输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静脉”,煤炭、石油等工业“粮食、血液”需要通过这“经脉网络”方能实现供需匹配、产销平衡。建国之初,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十分滞后,全国铁路仅2.2万公里、公路仅8.1万公里、内河航道仅7.4万公里、民航航线仅1.1万公里,绝大部分村落不通公路,严重掣肘“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推动农村交通发展,通过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建设“四好农村路”等举措,搭建起“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消除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瓶颈。另外,通过“交通+旅游+产业+扶贫”等交通扶贫新模式,大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强化了“自身造血”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交通运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因其受众群体大、辐射范围广、应用场景多,成为新技术、新设备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试验田、培养皿”。就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而言,港珠澳大桥、京张高速铁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等一批“黑科技”集大成之作建成投运,C919客机成功试飞,ARJ21支线客机规模化运营,跨海桥隧、深水航道、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就信息技术而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应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稳步发展。就新能源技术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2000万辆,累计建成充电桩超过660万台,有力推动了绿色能源的普及。鉴此,科技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

(六)交通运输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领域和靓丽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探索先行,积极融入到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客货运输中,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夯实,规则标准“软联通”日益深化,有效保障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显著提升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有力支撑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例如,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成为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比雷埃夫斯港完成华丽转身,匈塞铁路成为中国与欧洲基建领域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投产。交通运输已成为我国联通全球的先行领域和基础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下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串联供给与需求、贯穿时间与空间、衔接生产与生态、支撑发展与安全、融合传统与新型,需要准确把握五个维度特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凝聚更大发展合力。

(一)人口维度:客货运输体量巨大、普惠多元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2022年人口达到14.1亿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挖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美好出行需要不断增长,个性化、多样化的客货运输需求不断涌现。此外,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0%和15%,老年群体的无障碍化出行需求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是满足巨大规模客货运输需求、兜底保障能力强大、适配差异化运输要求的现代化,应重点把握体量巨大、普惠多元的鲜明特点。

(二)空间维度:交通网络广域可及、均衡协同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东西横跨5200多公里,南北纵贯550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域分异特点明显。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各异,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区域布局尚不均衡,西部地区留白较多。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是广泛覆盖深度通达、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先进带后进”的现代化,应重点把握广域可及、均衡协同的鲜明特点。

(三)生态维度:交通发展绿色低碳、集约节约
我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年度碳排放量约100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高达10%。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现代化,应重点把握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鲜明特点。

四)安全维度:国防交通军民融合、保障有力
我国是全球邻国最多的国家,拥有14个陆邻国和6个海邻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以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为典型的地缘政治冲突呈加剧态势,中印边境对峙、阿富汗政权更迭、美西方“拱火”台海等,推高了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要求我国必须补齐国防交通的短板弱项,增强战略投送和物资调配能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支撑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应重点把握军民融合、保障有力的鲜明特点。

(五)行业维度:综合交通单项突出、联运高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全球前十大港口我国包揽八席,跨海桥隧、深水航道、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发展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部分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保持单项领先优势、发挥不同运输方式合力、推动整体上台阶上水平的现代化,应重点把握单项突出、联运高效的鲜明特点。


高质量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以人为本的交通
人民交通为人民,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针对性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作业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水平,着力打通交通运输网络存在的“堵点卡点”,不断丰富交通运输的服务产品体系,兼顾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基本公共运输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标准化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大力开发定制化服务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要,保障不同群体尤其是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的差异化出行诉求,切实提高民众出行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深刻把握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出行需求集中释放等突出特点,做好客运需求的前瞻性研判、运能运力的提前储备、运输组织的优化调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有效应对春运、暑运、五一、国庆等特殊时段的超大规模、超高强度客运“大考”,提高交通运输的供需适配性。

(二)发展区域协同的交通
均衡不是完全一致,可及不是全域可达。要立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以城镇、乡村为关键,推动规划编制一体统筹、设施建设一体联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营管理一体联动、运输市场一体运行、标准规范一体兼容、体制机制一体协同,实现有条件的均衡和有范围的可及。例如,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明确交通规划衔接的原则、重点、程序,确保不同行政区划、不同规划期限、不同运输方式的交通规划协调一致,实现规划同图、实施同步、项目同库。加强线位走向、工期时序、技术标准的对接,着力推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等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加强运输信息的共享、运输设备的共用、交通设施的共养、交通安全和污染的共管。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骨干性、网络型、专业化运输企业培育。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小市场、小山头”,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

(三)发展绿色集约的交通
推动交通绿色集约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要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交通运输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的低碳、零碳设计,推进施工场所、运输车辆、设施设备能源低碳化,以科学养护为统领构建可靠耐久的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体系。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坚持“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设施设备,加强船舶污水、汽车噪声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同时,全面提高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交通与能源、通信、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打造复合型基础设施走廊,重点聚焦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节能、节水、节地、材料循环利用等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在相关政策制定、资金保障等方面全面落实集约节约发展理念。

(四)发展军民融合的交通
平时与战时是交通发展的一体两面,交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又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要有效统筹军地交通运输资源要素,推动国防交通和民用交通深度融合发展,将军民融合理念贯穿于国防交通的各领域、各环节,多措并举提高国防交通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以及抗毁抗灾的系统韧性,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不断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的国防功能。加强重要方向、热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出疆入藏通道以及沿边抵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战备铁路、战备公路、战备航道等交通战备设施功能,优化军民合用机场布局,完善军民航空管基础设施建设和联合运行机制。提高交通运载工具的军事适用性,提升重型装备运载能力和装卸效率,保障部队的机动遂行和装备物资的快速投送。加强军地交通物流发展的统一筹划和资源整合,依托大型国有公路、铁路、航运、航空运输企业,成立专业化的交通物流应急保障队伍,适时适当提升其军事素养,确保在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中“拉得出来、顶得上去”。

(五)发展世界一流的交通
推动我国交通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是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世界一流不是项项一流,而是立足我国交通发展实际的“选择性争先”。要继续发挥我国高铁高速成网、港口“霸榜”、城市轨道交通独占鳌头的优势,蹄疾步稳推进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换道超车”,着力打造现代化机场体系尤其是世界级机场群,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北斗系统、无人机等新设备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快高速飞行列车、可变轨距列车等新设备的研发,积极推动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发展,实现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同时,加强交通运输与经济产业的融合互嵌,加快“交通+旅游”“交通+物流”“交通+制造”“交通+商贸”等新业态的发展,重点依托交通运输骨干通道和大型枢纽,提升对通道沿线和枢纽周边资源要素的聚集辐射能力,积极推动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的发展,如推动路衍经济发展和场站综合开发,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跨区域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例如,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加强国内外、省份间产业合作,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布局,推动陆港、临港、临空经济发展,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构建交通、物流、商贸、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的综合性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