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金融资本 > 聚焦新质生产力释放当前有效投资的增长潜力

聚焦新质生产力释放当前有效投资的增长潜力

2024年11月

文|王励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    王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导读

“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多维度地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形成需求与供给的新空间。”
新质生产力投资是当前形势下“稳投资、优结构、增动能”的重要突破点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瓶颈  

● 对策建议

 

 

近年来,传统产业投资增速减弱,传统的投资扩张并未带来企业利润的合理增加、地方税收的增长以及产业长远发展,制约了投资效益,并影响投资总量的增长势能。同时,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多维度地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形成需求与供给的新空间,可以有效避免投资的“增长陷阱”,推动形成“量稳质优”的高质量投资增长。下一步,建议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投资机制,激发高新技术领域民间投资活力,在国家层面加强新质生产力投资的统筹指导与产业布局,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长期资本,释放当前有效投资的增长潜力空间,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增长动力。

 

新质生产力投资是当前形势下“稳投资、优结构、增动能”的重要突破点

(一)当前我国整体投资下行压力不断增大
从近期走势看,实现“量稳质优”的投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企稳向好”,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量”的角度看,近期投资增速有继续走弱之势。今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4%,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65%。从“质”的角度看,传统数量型、更侧重需求侧的增长导致投资回报率下滑和边际产出降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整体投资下行压力大、循环不畅,亟待寻找并释放新的增长潜力空间,能够连接短期增长与中长期增长,找到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的交集着力点,积极释放具有广泛外溢性或联动性、畅循环、激活力的投资空间。

(二)新质生产力投资是提升有效投资增长潜力的重要突破点
新质生产力发展多维度地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形成需求与供给的新空间,推动形成“量稳质优”的高质量投资增长。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创新型投资,既满足当期需求,又创造引领新需求,同时有中长期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能够促进供需两端在更高维度实现动态平衡,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要素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产出率等,提高投资的宏观与微观效益,激发市场新活力,逐步提振市场预期,增强投资的内生增长动能。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瓶颈

(一)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一是投资决策专业性、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新质生产力“眼热、步快、心急”,动辄“千亿万亿产业集群”,而项目决策前评审制度流于形式,决策问责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论证制度等有待完善。二是资金安排统筹性、精准性不足。对于新质生产力类项目,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政府性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不同资金之间的协同配合程度有待加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安排,资金统筹使用、项目递进安排、计划财政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民间投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间投资理应是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主力军。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盈利预期下行中民企投资趋于谨慎。2024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盈利预期下降背景下,民营企业对不确定性强的技术创新投资则更加保守。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中,受到市场准入壁垒、行政审批、核心要素获取等因素制约。202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人民币贷款增量均出现负增长,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动力下滑。

(三)投资领域同质化问题严重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不符合本地发展需求的项目,忽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资金、土地、产业链等要素,导致引进的项目要么难以落地、频频烂尾,或在中低端恶性竞争和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资本扎堆、资源浪费现象,大量资金跟风涌入特定行业赛道,导致同质化竞争与“内卷”后形成估值泡沫,引发一级、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调研中发现,该现象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长期资金需尽快落地
颠覆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耐心资本。清科数据显示,人民币基金平均存续期仅为6年,远低于美元基金12~ 14年的存续期;投资项目的平均持有期为3.3年,低于国际上5年的平均水平。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创始人“不是在找钱,就是在找钱的路上”,难以专注技术创新。近期市场因基金到期集中触发大量IPO对赌回购,诸如某国资创投机构显著增加对被投企业的回购诉讼,引起市场较大恐慌情绪。

 

对策建议

(一)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投资机制
一是优化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咨询评估机制作用,加强决策前评审,建立健全省级发改部门出具相应评审意见的决策机制。持续加强大数据建设对项目决策的支撑力度,识别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域,跟踪研判重点领域科技发展动向。二是提升政府资金统筹能力。强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不同类型资金统筹,区分投向、支持领域、资金类型;加强科技、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之间对于科技类项目的统筹支持。

(二)激发高新技术领域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活力动力
一是强化民营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主体地位。政府投资重点支持关系国家安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项目,此外坚持“有所不为”,尝试通过“白名单”等方式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二是多渠道、多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投资。健全民营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与科技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的落地实施,推动央企、国企带头采购和应用国产高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重大创新产品,坚持政府采购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三)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指导与产业布局
一是在国家层面制定未来产业投资指引,引导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差异化、特色化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以项目投资落实宏观层面国家意志与战略意图。二是加强先行先试,支持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的地方围绕细分领域、优势方向,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效应。

(四)积极培育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
充分考虑“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存在不一致性时的解决举措,将已出台的“意见性”政策梳理成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措施,促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长期资金尽快落地。一是优化银行支持创业投资的监管政策。研究建立商业银行直接出资国家级创投基金“特事特办”审批机制,允许商业银行以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方式支持国家级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对保险资金支持创业投资进行差异化安排。进一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风险因子,减少对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的资本占用。三适当延长政府引导基金存续期。对标美元基金平均12年的存续期,探索延长政府引导基金平均存续期至10-15年。研究推广永续基金、常青基金等长期基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