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晓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陆江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导读
●当前我国“四化”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短板
● 未来“新四化”协同的发展动向
当前,我国“四化”协同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城镇化稍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不足、农业现代化进展较慢的问题。展望未来,数智化、绿色化、品质化、安全化将成为“新四化”协同发展的时代特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分别形成主导推动力量、关键引擎动力、主要载体平台、重要支撑保障,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化”协同的成就
(一)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新型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主动谋划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产生巨大集聚经济效益,促进城镇化迅速发展。2013-2023年,我国工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城镇化率也持续上升,从54.49%增至66.16%,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提供空间载体。城镇化对人力及信息等要素的聚集效应、辐射能力及组合功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保障,人口向城市聚集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商品交易创造了市场和需求,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
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有效刺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优化升级。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6.2万亿元增长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5.2%提高到42.3%。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全球占比超过20%,位居世界第二。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提供转型推手。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从2012年的2.3万台增长至2023年的27.6万台。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所有41个工业大类。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逐步协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落户门槛大幅降低。2013年以来,全国有1.7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从2013年到202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8倍下降至2.4倍。同时,城镇化的发展,释放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收益。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1.9万元/人提高至2023年的5.3万元/人。
(四)“四化”互促作用明显提升
其他各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程度也明显提升。新型工业化反哺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组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80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从2016年到2022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97246万千瓦增长至11059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城镇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自2013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进入试点以来,我国智慧城市迎来爆发期。截至2022年底,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超过24.3万亿元。信息化极大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形态。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农村电商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5万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13倍。
当前我国“四化”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短板
(一)城镇化稍滞后于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向城镇集聚,2023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17.9个百分点,但人口集聚的速度要快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
一些省份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量少,核心产业规模小,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未能起到较好促进作用。部分地区信息化水平领先新型工业化,由于信息化在工业化领域的应用水平不足,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于其他“三化”
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农业。虽然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相对滞后是一般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粗放、产业融合度集聚度不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不足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削弱了“四化”协同健康发展的基础。
未来“新四化”协同的发展动向
(一)数智化、绿色化、品质化、安全化是“新四化”协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四化”将实现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未来信息化不局限于信息产业本身,而要实现信息数字技术对工业体系、城镇体系和农业农村的深入渗透和改造,以数字化和智能化重塑现有的产业形态和城乡形态。“四化”将顺应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四化”都将面临低碳转型压力。如工业高碳排放型结构将向低碳排放结构转变,信息化过程中高耗能的数据中心等业态也要实现节能增效,城乡生产生活都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四化”将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我国工业产品产量都将进入达峰期,人口城镇化率也将逐步进入平稳期。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企业效益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更加注重信息化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衍生价值,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效能。“四化”将更加注重安全可靠。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未来新型工业化将更加注重产业链安全可控,信息化将更加注重数据信息安全,新型城镇化将注重解决各类城市病,农业现代化将更加注重粮食安全。
(二)“新四化”协同互促效能将明显提升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将实现高效率融合。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明显提升工业效率和企业效益,实现高效率的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将实现高质量互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城镇化引发的人力资源集聚和需求释放也将为新型工业化带来供给和需求双向支撑。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将实现高水平互补。随着农业就业人口的减少,新型工业化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智能化设备,大幅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也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将实现高标准治理。随着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使得城市的治理更加精细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市民数字素养的提高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将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效益升级。数字技术将推动农业业态向着标准化、精细化、高效益方向升级,赋予农业现代化新的内涵。新型化与农业现代化将实现高程度协调。随着城镇化逐渐进入平稳期,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人口减少,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实现平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得以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形成高程度协调。
(三)“新四化”高水平协同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手段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新四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要推动“新四化”高水平同步,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跛脚走路。其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推动力量,融合最新生产技术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导动力。信息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城镇是经济、产业、人口、财政等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化主要载体,城镇化要求的“以人为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最集中体现。农业现代化是重要支撑保障,没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没有可靠的粮食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总之,推动“新四化”高水平同步,塑造“新四化”同步系统集成效应,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