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荷兰开放怀抱迎接中国投资

荷兰开放怀抱迎接中国投资

 (本刊讯)“中荷高层之间的定期接触是两国紧密联系的佐证。” 荷兰驻华公使浦乐施在庆祝荷兰外商投资局成立四十周年媒体招待会上说道。

 

(荷兰驻华公使浦乐施出席活动并做欢迎致辞现场图)

 

2018年,对于荷兰外商投资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起步于同年,荷兰外商投资局从创立至今,现已在17个国家拥有27所办公机构。谈到本次活动的主要话题——外国直接投资,浦乐施公使对此表示并不陌生。曾经做过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的他,正是在外商投资局工作时,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关注,从而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首个办事处。回顾在华12年的发展,借着中国“走出去”政策的东风,赶上了中国对外投资这趟快车,浦乐施公使赞叹道“今天,有近700家中国企业已在我国设立了运营机构。与2006年只有不到50家中国公司相比,变化巨大!”


(活动现场)

9月4日,为庆祝荷兰外商投资局成立四十周年,北京媒体招待会于荷兰驻华大使官邸举行。会上传递开放了合作心态、迎接中国投资、寻求和谐共赢的积极信号。

在荷兰驻华公使浦乐施(Bas Pulles)先生致欢迎词后,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荷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业事务领事钟铠任(RolandBrouwer)先生做主题演讲。


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荷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业事务领事钟铠任做主题演讲 

钟铠任在演讲中不无自豪地表示“在40年发展历程中,荷兰外商投资局及其合作伙伴已经帮助全世界的4000多家企业成功落户荷兰。“ 谈到投资荷兰的中国企业,他表示“从全球行业巨头到快速成长的创新公司,中国公司已经在荷兰设立了680多家直接投资企业,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5000个就业机会。”

荷兰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商贸传统的国家,在《福布斯》杂志“最适合经商国家”榜单中,荷兰排名第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宜商国家。数量众多并逐年增加的海外投资无不源自荷兰商业生态的独特魅力。

根据荷兰外商投资局“投资荷兰”官网介绍,投资荷兰有五个重要理由: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身处欧洲大陆西端,背靠5亿消费者; 二、一流的基础设施:世界级机场、顶尖海港及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和宽带网络;三、 精通英语:约90%的荷兰人都会讲英语(全球商务用语),许多人掌握多种语言;四、 绝佳的商业环境:投资荷兰的中国企业家认为荷兰是中国商品出口至欧洲的一个有效门户;是高品质低运营成本的欧洲总部所在地首选;是拥有理想的国际税务规划、稳定投资环境和对外国投资者友好的投资目的地。此外,为了欢迎外国企业,荷兰外商投资局作为国家专责机构,帮助企业提供免费且保密服务和发展支持。

活动现场发布《安永2018荷兰吸引力调查》数据显示:荷兰的税收政策对国际投资者最具吸引力。至少81%的受访者表示对荷兰保持具有吸引力的税收环境的能力(很)有信心,对荷兰营商环境的信心创下新高。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成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热点,对欧盟、美国等地的投资均创历史新高,发达国家已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投资目的地。其中,2016年对欧盟直接投资99.94亿美元,同比增长82.4%。

活动最后,荷兰外商投资局安排了中国商务部代表与“一带一路”研究专家同投资荷兰行业领军人物参与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秘书长、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戴绪龙先生和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先生共话“新时期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戴绪龙博士首先分享了今年上半年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谈起中荷双边投资合作,他认为“双向投资蓬勃发展,中国为荷兰第二大投资来源地,而荷兰是欧盟对华投资第三大国家;还有我们双边贸易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中荷双边贸易规模保持在700亿美元左右;然后两国技术合作不断扩大,近年来,中荷两国研究机构、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双方互设了多个研发中心,还在水治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合作。”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先生深入浅出地谈起了荷兰的投资优势。曾长居欧洲5年的他,认为荷兰社会治安良好、公民素质高、英语普及率高以及富裕而有活力的社会是荷兰的优势。他幽默地表示,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一家人出门就餐的频次成正比,荷兰排名处于前三。基础消费能力强可以向投资荷兰市场的企业切入消费能力强劲的市场,而荷兰发达的交通又可以以“支点”撬动欧洲。

另外,荣获今年荷兰外商投资局颁发的“投资荷兰杰出贡献中国企业”荣誉的19家中国企之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欧洲区域中心总经理付祁远先生出席圆桌环节,从同方威视的国际化战略以及在荷兰设立同方威视荷兰有限公司过程中的经验做了观点分享。 

对话结束后,嘉宾就媒体关心的话题现场沟通互动,此次活动共有40余家中国媒体代表出席。(本刊记者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