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电,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纷纷作了报导和评论。诸如:“这次电荒是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中国遇到罕见电荒”“电荒归来,这次情况更加糟糕”“中国经历最严重的能源危机”等等。
对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顾问蒋兆祖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应重视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缺电现象,但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冷静面对,对其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而不应反应过度。
切勿夸大电荒
无论电力装机规模如何扩大、增长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闹“电荒”,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投资》:今年一些地区缺电形势提前到来,引发了对“电荒”的讨论,对此,您怎么看?
蒋兆祖:面对这些地区的缺电形势,应保持清醒头脑,有几点需要清楚:
第一,这次一些地区缺电是在经济增速偏快,用电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引发的。今年1-4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4%,超过“十一五”11%平均增长速度。有17个省市区用电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9个省区超过15%,有4个省市超过20%。有的省17个市中有8个市超过20%。说明这次一些地区缺电是在用电高速增长情况下引发的,按这样速度增长,必然加大资源和环境压力,难以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冷静反思。
第二,这次缺电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比2004年要小,要轻。200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1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增长16.58%,重工业用电增长17.33%,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用电分别增长25.33%和17.27%,均超过全国平均用电水平。据当时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公布的数据,全国有24个省市区拉闸限电,缺电3000万千瓦,其中:华东缺电1800万千瓦、南方电网缺电500万千瓦、华北电网缺电490万千瓦,缺电率为6.75%。如按电监会近期公布数据,预计今年全国缺电3000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数据为4000万千瓦)。与2004年相比,全国缺电数量没有增加,全国装机容量却增加了6亿千瓦,全国的缺电率降为3%左右,下降了一半以上,缺电涉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小得多,轻得多。
第三、全国装机备用容量比重上升,火电设备年利用率下降,电力供给能力有较大潜力。2004年全国装机容量(4.42亿千瓦),为主要电网最高负荷总和(2.89亿千瓦)的1.53倍,2010年上升到1.65倍,增加12个百分点。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04年的5991小时下降到2010年的5031小时,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有16个省市区火电平均利用小时超过6000小时,而2010年有16个省市区低于5000小时。说明从全国装机容量利用率来看,电力供给能力有较大潜力。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从全国看,“十一五”装机容量平均增长达到13.2%,平均每年新增装机近9000万千瓦(2006年超过1亿千瓦),相当于一年增加一个英国的现有装机容量,这样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无论电力装机规模如何扩大,增长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闹“电荒”,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虽然一些地区缺电确实比较严重,但就全国而言,这次“电荒”,缺电率仅为3%左右,所谓的“罕见‘电荒’”“这次情况更加糟糕”“中国经历最严重的能源危机”等等,都要冷静面对,不宜反应过度,更不要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要警惕有人有意夸大缺电影响。
电荒主因
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
历史事实充分说明电力供应紧张与否,根本原因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慢,这次一些地区缺电,也毫无例外是同样原因引发的
《中国投资》:那么您分析缺电的原因有哪些?
蒋兆祖: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电力供应紧张与否,首先决定于经济发展速度。1990-2000年我国经济运行共进行过3次宏观调控,调控都是针对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11%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煤电运紧张。2004年的全国大面积缺电,也是由于电力供应增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用电需要引发的。今年一些地区缺电首先也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偏快,电力供应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特别高耗能产业高速增长。正如前面所述,1-4月全国平均用电增长12.4%,但有17个省市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9个省市超过15%。
这说明经济增长加快了,电力供应就紧张。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电力供需矛盾就缓和。如1998年我国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由1995年的10.9%下降到7.8%,相应用电增长速度由1995年的8.2%下降到1998年的2.8%,电力需求市场萎缩,全国有9个省区出现负增长,部分电力企业出现亏损。又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9.1%,用电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4.4%下降到7.2%,下降了一半,电力供需矛盾趋向缓和,而且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历史事实充分说明电力供应紧张与否,根本原因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慢,这次一些地区缺电,也毫无例外是同样原因引发的。
其次,电力供应紧张与否,还取决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特别落后高耗能产业发展能否有效制止。
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构成看,多年来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而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比重都高于第二产业。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多美元,第二产业比重仍高达46.85%,高于第三产业3.9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最低日本达到49%,最高是美国达到65%,平均在50%以上。
根据我国2005-2010年年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单位GDP平均电耗,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的6.45倍。如以2010年为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各增减一个百分点,一年可少用电550亿千瓦时,节省原煤2300万吨,用电增长速度可下降1.3个百分点。特别是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加剧电力供需矛盾。“十一五”期间,主要的高耗能产品如粗钢、原铝、水泥、乙烯、烧碱、铁合金、电石等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两位数。
我国能源结构与电源结构中煤和煤电比重过大,一直处于高位不降。201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为70.9%,1978年为70.7%,32年时间反上升了0.2个百分点。电源结构中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比重,2010年分别为77.4%和80.8%,1980年分别为64.2%和80.6%,30年时间比重不降反升。实践证明,象中国这样的大国,缺油少气,要想在较短时期内使能源结构与电源结构有较大变化是很困难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了,因水电、核电建设周期长,难以适应用电快速增长需求,只好多上煤电,加快煤电发展速度,以应急需,这就是30年来煤电在电源结构中反升不降主要原因,对这一点也必须要有清楚认识,这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从长期规划中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解决。
再次,气候变化异常,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用电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夏季高温时,空调负荷猛增,加剧了高峰用电供需矛盾。如2003年7、8月间,华东、华中、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气候,如上海遭遇了60年来罕见持续高温天气,空调负荷超过了600万千瓦,约占最大负荷40%;浙江打破了50年来历史记录,全省降温负荷达400万千瓦左右。据电监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分析,今年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二是,由于天气持续干旱,造成水电站水库来水减少,不少水电站出力大幅下降,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据国家气象局统计数据,今年1-5月10日长江中游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湖北、湖南、江西3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2.3%,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直接影响这些省水电站出力大幅下降,水电比重大的省,影响更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抗旱和排涝,都要增加用电需求,加重电力供需矛盾。特别是今年天气异常,6月初以来,长江中下游5个省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3-5成,一些地区遭严重洪涝灾害,这种旱涝急转情况,实在少见,使预防工作措手不及。
此外,电力监管不到位,电网管理体制高度垄断成为缺电原因之一。一是煤电价格体制改革不协调,市场煤价格上扬较快,使发电企业亏损加重,有的甚至停机不发。有的省因缺煤停机容量达480万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一半以上。二是用电市场监管缺失,使落后的高耗能企业死灰复燃;三是火电设备检修计划安排失常,出现有的缺电地区1400多万千瓦火电装机有一半停运检修,加大了电力缺口;四是电网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权力过大,凭领导者个人意志决策的传统方法成为推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程序的阻力,导致有的地区500千伏输电工程早该上的不能上,未经专家论证,争议较大的输电工程(如交流特高压)硬要上,还给决策部门施加压力,结果是延误了输电通道建设,再加上电源无序建设,出现了媒体上宣传的“西边窝电,东边缺电”局面。
“十二五”规划,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认为,不讲科学的硬发展就没有道理,还可能带来诸多弊端,希望决策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慎之又慎。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输电不能根本解决电荒
电力需求和余缺,只能立足于国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调剂,不可能依赖大量进口和出口
《中国投资》:有观点认为,这次“电荒”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采用自我平衡为主的电力发展方式造成的,您怎么看?
蒋兆祖:这显然不符合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其实这是国家电网公司近几年在向上汇报或通过主流媒体一直向外宣传的基本观点。其实质就是要为建设交流特高压电网开路,找“理论”依据。多年前,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就宣传:“煤电运的紧张,究其根源,则是追求局部区域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引起的。”今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在一份“关于加快特高压电网的汇报”材料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电力工业(包括电网)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发供用同时完成,而且必须保持随时平衡,以确保供电安全;二是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的制约,电力产供销只能在电网所及范围内完成;三是产品是无形的,无法大规模储存,不可能象其他产品如钢铁、石油、煤炭那样可在全国范围内调运;四是电力需求和余缺,只能立足于国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调剂,不可能依赖大量进口和出口。基于以上特点,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研究电力工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发展时,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区域电力、电量市场供需平衡,这是科学管理和科学规划电网、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与凭企业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主管领导个人意志进行资源配置有本质区别。至于造成电力供应紧张或煤电运紧张的根本原因,我在前面已经作了分析,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电源结构是否合理。这只有通过国家宏观规划和调控逐步解决。决不是因为电力地区平衡造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把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作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不符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求。因为按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目标,就是要用交流特高压将“三西”煤电,输送到“三华”电网,重点是华东、华中电网。我们有的媒体,把用交流特高压输电宣传为煤从“天上走”,其实这既不是特高压新发明,也不是特高压创新,对输电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电压等级500千伏、220千伏等架空输电线,煤电都是从天上走的。既然特高压输送的也是煤电,没有质的变化。我认为,一,它无助于优化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二,它无助于节能减排,因为,“三西”建火电站,只能用空冷机组,发电和输电要多消耗能源,多排放二氧化碳。三,它无助于改善产煤地区环境和生态,实际上加重了产煤地区资源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压力,得益的是经济发达用电地区。四,实践证明输电并不能根本解决电力供应紧张问题。2004年全国缺电,用电大省和产煤大省一起陷入缺电,如产煤大省山西、内蒙、宁夏、贵州都严重缺电。甚至有的建在煤矿附近电站因缺煤发不了电。安徽是煤电输出省,今年缺电250万千瓦,缺煤800万吨,已由煤炭输出省转为调入省,由电力输出省变为缺电省。贵州省也同时闹煤荒电荒,煤电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据华东电网公司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网用电最高负荷达1.9亿千瓦,比去年同期要增加2460万千瓦。至少要用5条同杆双回交流特高压输电线同时建成送电才能解决。是否可能,请看2009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在给国家能源局一封复函中说:“华东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征地拆迁等综合费用高,上海地区征地拆迁费用占到线路投资的一半。在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占用4-5个输电通道,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如果将加快建设交流特高压电网,作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关键那是开错了药方。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用电结构与电源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东西南北气候变化异常,加上管理水平高低差异,造成一些地区缺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主观的,把缺电原因简单归结为以省(区)自我平衡发展方式引起的,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科学依据。
煤电运统筹规划解决电荒
要解决我国煤电运紧张不断出现的问题,须从宏观政策、产业布局以及煤电运长远战略上加强统筹规划
《中国投资》:您认为缓解我国煤电运紧张应采取哪些措施?
蒋兆祖:要切实转变我国电力发展方式和解决我国煤电运紧张不断出现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宏观政策、产业布局以及煤电运长远战略上加强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做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有几个建议:
第一,适度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各地片面追求GDP增长,使能源和电力需求失控、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成为一句空话。温总理在今年3月答中外记者时,谆谆告诫我们:“要彻底转变 唯GDP的观念。”历史经验值得注意,要缓解能源、电力总需求,首要的是适度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它是国家宏观调控首要指标。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GDP增长速度为7%,实际上大多数地方安排不考虑客观条件,都层层加码,将导致能源与电力需求失控,必然加剧能源、电力供应和环境压力。2004年全国严重缺电和今年一些地区缺电都是由于经济发展偏快,能源、电力供应跟不上引发的,难以落实总量控制目标。
第二,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基本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需要全国上下统一认识,要有紧迫感:一是要抓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各地要把降低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作为重点。二是要抓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是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尽管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在加大,国家还是要下决心象淘汰小火电、小煤矿那样采取断然措施,限期淘汰,再不能一面花大量投资加大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却为了局部利益,依然在大量浪费能源,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据有关专家对多年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如果上述两方面结构调整能到位,以2010年为例,如三产与二产比重各升降一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电力消费550亿千瓦时,发展速度可降低1.3个百分点,可减少能源消耗5000万-7000万吨标煤。
第三,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减少东部地区能源、电力需求。从长远看,为了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电力供需矛盾,将一些能耗较高的产业,在水资源、生态环境许可条件下尽量安排在西部,这对于减轻东部地区能源、电力消耗、合理调控长距离西电东送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前提下,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电源结构的调整,但对其长期性、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我国30年来实践证明,煤炭在一次能源和电源结构中比重不降反升。美国1969年电源结构中煤电比重为48.45%,2008年煤电比重为49.09%,经过37年的努力,虽然油电、气电和核电比重高达40%以上,但煤电比重反而略有上升,这说明调整电源结构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水电、核电、风电比重只占19.2%,今后再生能源虽有较快发展,煤电仍将占主导地位。
我认为,在今后加大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首先,非化石能源应科学、有序、有效地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限制,发展利用要高度正视各自特点。今后水电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川、滇、藏3个省区。但该地区多系地震高发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环境脆弱,而且多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十二五”规划要求,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对开发利用增加的难度,要有充分估计。
“十二五”规划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为了吸取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经验教训,温总理对我国发展核电问题已作了统一部署。我认为,原来设想2020年前建设规模过大、建设布局(电站厂址)不尽合理,不少项目厂址靠近人口较多城市,发展速度也要求过快。建议在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下进行调整。风能、太阳能利用多是分布式的,宜有重点优先开发利用靠近市场需要的资源,国家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但要防止“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努力提高投资效果和降低发电成本。
其次,丝毫不能放松非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将占85%,煤炭仍将占主导地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在洁净煤研究利用有了长足进步,国家应作为重点,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在总结已有经验教训基础上,组织产、学、研有关力量,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攻关,取得突破,为推广应用奠定科学可靠基础。
天然气是清洁、优质能源,应把天然气作为我国未来非化石能源发展重点。据有关部门和业内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包括页岩气、煤层气)有很大潜力,前景看好,国内产量在2010年900多亿立方米基础上上升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的1500亿、2000亿、2500亿-3000亿立方米,只要方针明确,措施得力,能落到实处,有可能达到上述目标。同时要积极进口国外天然气,这能弥补我国能源缺口,提高能源供应质量,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五,加强煤电运综合研究,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一是根据我国“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的大格局,应重点强化“三西”地区煤炭铁路外运通道。除了加快山西中南部通道、蒙西至唐山、邢台到黄骅某通道外,应加快蒙西、陕西等煤炭到“两湖”地区的纵向通道,以缓解该地区煤炭增长需求。同时要提高外输煤炭洗选比重,提高煤炭质量,减轻运输压力。二是在华东、华中地区建设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同时要提高缺煤省区用煤大户煤炭储备能力,特别是要扩大大型骨干火电站的储煤能力,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积极推进煤炭流通领域改革,要加快现代煤炭物流产业发展,鼓励煤炭与电厂等用煤大户直接签订战略性长期供煤协议。要组织有关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取消流通领域不合理收费,加强监管,以降低煤炭运输成本,有利于降低煤价。四是坚持输煤输电并举输煤为主的方针,要高度重视现代电网的安全。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网安全稳定的基础,要坚持我国经过长期安全运行以区域电网为基础的分层、分区,分散外接电源的三分结构,控制同步电网的规模,合理配置电源,加强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跨区长距离输电,宜用直流方式输电,发挥其输送容量大、投资省、较安全的优势,同时要研究煤炭调出省资源补偿政策。
第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责任制。国家要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实现电力资源消费优化配置。对国家严格禁止电耗高污染企业,国家应运用高税率、高电价等经济手段抑制这些企业发展,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减免。作为管理用电的供电部门应尽责按国家规定市场准入条件不予供电。
第七,努力推进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电分开试点”以及“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推行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积极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要求,国务院要责成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推行方案,把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电网规模过度扩张,必将进一步强化已高度集中的电网垄断体制。正如有的专家所说:“中国的电网公司至今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少数大型央企,垂直一体化的坚强领导体系更象是政府的一个强势机构,各省级电力公司就象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近几年来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一个重要原因与目前电网企业权力过于集中、过大有关。凭领导者个人意志决策的传统方法,缺乏有效监督,成为推行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大阻力。据媒体报导,今年4月下旬,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务院授权和国务院并未废止2002年5号文件情况下,擅自改变西北、华东、东北、华中四大区域电网公司职能定位,削弱区域电网公司功能,强化国网公司垄断体制,引起了公众对决策部门的疑惑。建议,遵照国务院2002年5号文件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结合“十二五”规划,下决心积极推进电网管理体制改革,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