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数据与评述均需做出解释(2013年2月号)

数据与评述均需做出解释(2013年2月号)

2013-10-16 13:22:46 文/ 杨玉峰

《BP世界能源统计》是BP集团最重要的能源经济出版物,从1951年首次内部出版算起,该出版物已经有61年历史 。

在这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布历程中,《BP世界能源统计》创造了能源统计领域的多项历史——1952年的统计年鉴绘制了世界首张原油贸易地图,1957年的报告开始出现彩图,1959年开始以每日桶数作为计量单位。1960年的报告首次介绍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费量,并首次尝试用桶油当量/日来计算全球对各种能源的需求。到了60年代后期,报告增加了“一次能源”一章,以翔实的数据分析天然气、固态燃料、水电和核能。1981年时,报告名称由《BP世界石油统计年鉴》改为《BP世界能源统计》,表明报告的重心从石油扩展到了其他能源品种。到了1998年,BP公司与各国政府启动了互惠合作——政府允诺回答每年的调查问卷,而BP各地的办公室则被要求从相关部委获取数据,数据收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以前,BP公司主要和其他石油公司交换数据。

一份有影响力的“统计”

由于数据翔实、发布速度快,《BP世界能源统计》在国际能源行业、气候变化领域、政府以及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认为“《BP世界能源统计》在能源辩论中起着去伪存真的重要作用”。OPEC秘书长巴德里指出“由于其精辟的分析与清晰呈现的数据,我们对《BP世界能源统计》充满期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强调“《BP世界能源统计》是关于全球能源行业最有用的信息与分析来源之一”,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BP世界能源统计》是客观、及时的能源市场信息极具价值之来源”。俄罗斯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BP世界能源统计》不仅为能源市场分析师,而且为宏观经济学家、金融专家,甚至为政治家们提供了很棒的工具”。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总裁法利赫、HIS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尤金、剑桥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纽伯里等都对《BP世界能源统计》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表示了称赞 。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BP世界能源统计》之所以能在能源行业和气候变化问题领域确立绝对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数据齐整,发布快速,免费,易用。

相对于其他能源统计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齐整的能源数据。从石油、天然气、煤炭这3种化石能源,到核电、水电、可再生能源这些非化石能源,《BP世界能源统计》都给出供应、需求、贸易、价格等方面的全面信息 ,并给出了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细分数据。在时间尺度上,《BP世界能源统计》不但给出了最新的数据,而且提供了大跨度的历史数据——大部分能源品种提供了1965年至今的全部数据,电力数据从1990年开始,碳排放数据从2000年开始。这些横跨国家、纵览时代的分能源品种数据,为广大能源从业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掌握能源市场形势提供了巨大便利。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BP世界能源统计》以其编纂速度快而闻名于世。现在,《BP世界能源统计》是在下一年6月发布的,远远早于联合国《能源统计》或者国际能源署的一般性数据发布。事实上,这一发布时间比很多国家能源统计数据的发布时间还早。由于这一优势,《BP世界能源统计》在能源业界受到了巨大欢迎。

除了以上两大特征,《BP世界能源统计》使用也非常方便。不同于商业数据库,《BP世界能源统计》是完全免费的,所有人都可以在BP公司网站上免费下载所有的数据。此外,BP公司还提供了作图工具、单位转换计算器、数据解读报告等工具来帮助用户使用和理解能源统计数据。相比于其他能源统计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受众最广,使用最便利。

能源消费强劲反弹

2010年度报告认为2010年世界能源消费的总体形势的关键词为“强劲反弹(rebound strongly)”。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情况都超出了平均水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达到了196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能源价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均出现显著上涨,但是天然气价格上涨仅限于英国,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的天然气价格依旧比较低迷。煤炭价格虽然在欧洲地区出现强劲增长,但是在北美地区和日本还处于偏低状态。

报告还评价了能源发展状况,指出本年度首次将可再生能源列入一次能源之列,石油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燃料,但是2010年是石油市场份额下降的第11年。能源消费水平在各国、各地区都有所增长。报告特别指出中国能源消耗增长了11.2%,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2009年的状况与2010年正好相反。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2009年全球能源消费走低,自1982年来首度下降。与经济衰退情形一样,能源衰退集中在经合组织和前苏联国家。石油、天然气及核电消费均出现下降,煤炭基本持平,只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在2009年实现了增长。因为能源消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了199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除了亚太和中东地区,能源消费在全球各地都有所下降。中国消费加速增长,其中水力发电增长1.5%,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能源。

在能源价格方面,北美、西欧的天然气和煤炭价格跌幅最甚,亚洲煤炭价格因中国进口的强劲增长而跌幅较小。石油价格出现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跌,北美、西欧的天然气现货价格持续走低。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首先,能源消费增长和世界经济形势呈正相关;其次,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密切联系;第三,欧洲地区包括英国在内的价格恢复速度明显快于美国和亚洲地区;第四,两份报告中都提到了中国在能源消费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计年鉴2010》详细分析了2010年世界能源消费大幅上涨的原因:

一是经济复苏带动能源消费强劲反弹。经济复苏和本次复苏的能源密集型特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带动,使全球经济的总体活跃程度在2010年超过了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周期中,能源消费的波动幅度总是超过GDP的变化幅度。因为工业生产、贸易运输和投资都是能源密集型经济活动,它们的波动性比GDP的波动性大。一方面,这种效应在经合组织国家比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突出:经济衰退从这些国家开始,能源消费的下降幅度超过了GDP的下降幅度;而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又高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由于实施了庞大的能源密集型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不仅恢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能源需求在经济复苏中呈现了更快的增长。

二是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使能源强度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尽管能源强度在所有国家都有所下降,但是目前非经合组织经济体的能源强度依然是经合组织国家的1.5倍。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非经合组织经济体在全球的崛起和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也有所提高。

以上两种效应,共同导致了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的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第一种效应属于周期性因素,而第二种效应属于长期趋势,这种现象还将持续。

石油:供需关系偏紧油价上涨

《统计年鉴2009》显示,石油市场出现了4个最低值:布伦特即期原油平均价格下降了37%,为198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石油消费减少了1.7%,是自198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石油产量比消费量下滑速度更快,遭遇了1982年以来的新低,降幅达2.6%;炼油能力的增加与消费的下降使得全球炼油设备利用率降至81.8%,创1994年以来的最低。上述状况在2010年都得到了扭转。

1.经济复苏拉动石油消费强劲反弹

201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达到创纪录的8738.2万桶/日(40.28亿吨),比2009年增长了3.1%(266.8万桶/日)。这一增长是过去10年间平均水平的两倍,也是2004年以来最大增幅。除了欧盟,所有地区都出现了增长。其中,经合组织国家一反近5年来消费下降的趋势,出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增幅为0.9%(47.5万桶/日);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则增长5.5%,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量219.3万桶/日。

从国家来看,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了10.4%,即85.6万桶/日(4038.8万吨),增长量位居世界首位;其次是美国、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增长了2.02%、9.21%和9.31%。在石油产品中,工业和商业运输使用的燃料——中间馏分油(柴油)的消费增长最强劲,达到4.4%。这与2009年的情况形成对比,当时由于经济衰退,中间馏分油和燃料油消费量经历了最严重的下降。

2011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持续上涨的油价正在对经合组织国家产生影响。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石油消费补贴的逐渐减少,价格的影响也许会变得更为明显。

2.石油产量增长低于消费量增长

2010年,全球石油产量为8209.5 万桶/日(约39.1亿吨),同比增长了2.2%,即181.7万桶/日,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但产量的增长仍低于消费量的增长。

201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了1.9%,即86万桶/日。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也成为非欧佩克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分别增加了24.2万桶/日和23.6万桶/日。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美国本土陆上和墨西哥湾海上石油产量都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增长高达24万桶/日(13.8%),其中美国增长了14万桶/日(17%),巴西增长了5万桶/日(11.5%)。

2010年,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96万-3432.4万桶/日。欧佩克在经济衰退时实行的产量限额一直保持不变,但约束力有所削弱。得益于新的海上石油开采和国内动荡局势的逐渐平息,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增长了34.1万桶/日,增量位居世界第一。

3.欧佩克官方统计未反映实际库存调整

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的商业石油库存仅小幅下降3万桶/日,未能反映消费量超过生产量所造成的巨大差额。究其原因,在2009年石油供应充足时,产油国储存在海上浮式储油装置中的原油没有计入欧佩克的官方统计。浮式储油成本高,市场供应紧张时会首先被动用,因此,2010年的石油库存总量实际上是有大幅度调整的。2011年迄今为止,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的石油不足以弥补利比亚石油出口停止所减少的供应量,因此,石油商业库存仍在持续下降。

4.供需失衡致使油价在年底大幅上涨

从2009年秋到2010年秋,石油生产和消费都处于不同寻常的稳定状态,原油交易价格大致稳定在70-80美元/桶之间,月平均价格波幅一度下降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石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导致原油价格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涨,早于中东、北非地区发生局势动荡的时间。

5.炼油行业盈利好转,但仍面临挑战

2010年全球炼油产能增加了72.3万桶/日,至9179.1万桶/日。增加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其中,中国增加了64万桶/日,占全球产能增长的90%;经合组织国家的产能减少了62万桶/日。继2009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炼油产能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之后,2010年前者产能已经高出后者150万桶/日。

2010年全球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4%(175.3万桶/日),至7481.4万桶/日。非经合组织国家占原油加工增量的85%,并首次占到全球炼油加工量50%以上。其中,中国增加了100万桶/日(13.4%),经合组织原油加工量则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首次增长(0.7%)。

2011年,由于日本炼油设施在地震海啸中严重受损以及利比亚轻质低硫原油被中东较重的原油替代,2010年末以来持续加大的轻重原油价差继续扩大。从长期看,装置落后的炼厂需要决定是否增加投资来提高工艺水平或提高原料加工的灵活性。同时,整个炼油行业都面临全球产能过剩和竞争性产品(例如生物燃料和天然气液体产品)供应增长的双重竞争。(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