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世界能源展望:科学与偏见——世界能源展望与能源形势报告系列评述之二(2012年八月号)

世界能源展望:科学与偏见——世界能源展望与能源形势报告系列评述之二(2012年八月号)

2012-11-15 14:42:02 文/ 杨玉峰

在20世纪80年代,《展望1982》在IEA内部发表之时,OECD国家石油需求占世界石油总需求的67%以上(1980年),而2009年OECD国家石油需求仅占世界石油总需求的54%,一次能源总需求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OECD国家能源需求接近饱和,而非OECD国家能源需求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展望》的关注点越来越聚焦在非OECD国家的能源需求上。

主观判断中印能源需求

2006年以来,《展望》分析能源需求问题的篇幅明显扩大。《展望2007》专门讨论了中国和印度对世界能源需求的影响。IEA认为,中、印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新崛起的巨人,中、印巨大的能源需求规模及其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地位(中、印能源进口量将会越来越大)将深刻改变全球能源体系。IEA承认,中、印能源需求增长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中、印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众多,两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明显增长,对中、印能源需求增长应当持理解和包容态度。尽管如此,IEA仍认为,中、印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可能会损害国际能源安全。由于中、印两国非常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且大部分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因此随着中、印能源需求的增长,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垄断将会加剧,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风险将增大。IEA认为:“中国和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推高世界能源需求⋯⋯高涨的世界能源需求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了现实的、日益严重的威胁”。

总地来看,IEA对能源安全问题分析的出发点是保证自身能源供应的安全。IEA担心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快速增加的能源需求威胁能源安全。《展望》对能源安全的论述是片面的,并不客观。由于能源危机会影响所有国家、甚至所有人,因此能源安全是所有能源市场参与者的共同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要考虑到所有国家的利益,而不能偏向某些国家。能源安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相互理解、加强互信、增加合作,片面地对某一方进行批评和指责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从能源需求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是完全合理的。公平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以能源安全或能源供需平衡为理由来限制其他国家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情况的比较不能只看增长率,更要看绝对量。按照《展望》预测,即使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多。

片面分析化石燃料补贴

首先,《展望》仅强调了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端补贴。2009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承诺“在中期内理顺并逐步取消助长浪费型消费的化石能源补贴”。200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也做出了非常近似的承诺。应20国集团领导人的要求,IEA与其他机构合作分析了取消化石能源补贴的影响(详见《展望2010》和《展望2011》)。此外,《展望1999》也对化石能源补贴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在《展望2010》中,IEA假设“2020年能源净进口国家普遍取消化石燃料消费补贴”。与能源补贴保持不变的基准情景相比,取消补贴后全球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将减少5%,并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亿吨(同样下降5%)。《展望2011》认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与部署,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世界可再生能源补贴总额为660亿美元(2010年美元不变价,本段内同),IEA预测这一数值在2035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

其次,《展望》回避了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的生产端补贴。生产端补贴主要针对能源行业进出口贸易、能源开采、加工等生产环节,主要指增加生产者收入或降低其生产成本的所有措施,包括投入补贴和产出补贴。其中投入补贴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的成本;产出补贴则是为了提高商品的供给价格。生产端补贴在发达国家更为普遍。以美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和进口为例,在所有这些环节,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都具有明显优势,美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成本在世界范围均较低,尤其是天然气成本仅为亚太市场的1/3;石油进口相对其他市场长期具有10-20美元的溢价优惠;本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税收非常低,而且对页岩气等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较大的优惠。其他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挪威等在能源生产端补贴都较为严重。其中,美国为代表的能源生产端补贴是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巨大的基础性、根本性原因。从2010年数据看,发达国家的人均化石能源消费量和石油消费量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3.6倍和5.02倍,其中美国的这两个指标分别是我国的3.84倍和8.57倍。足以说明,生产端补贴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但在《展望》中只字未提。

总之,正如《展望》所分析的,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意义重大,但片面地将取消消费端化石燃料补贴作为取消化石燃料补贴的全部显然是不合理的。原因包括:

一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化石燃料补贴可以使贫困人口利用现代能源,从而消除贫困,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化石能源补贴和消除贫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贫困,相反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的特征会拉大贫富差距,增加贫困人口。

二是《展望》认为化石燃料补贴扭曲了能源价格,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导致了全社会的福利损失,因此取消化石燃料补贴能提高经济效益。对发达国家来说,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支撑下,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或许能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来说,化石燃料补贴是促进能源公平利用的有效方式,轻易地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反而会降低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而节省的补贴资金也不一定能“还之于民”。

三是《展望》仅强调取消消费端化石燃料补贴是不公平的。例如,有些国家(如美国)则通过复杂的减税机制补贴化石燃料开采行业。相比于消费端政府拨款等显性补贴,这一补贴方式隐蔽性更强,更难界定。IEA在其官方网站(http://www.iea.org/subsidy/index.html)上利用地理信息地图的方式公布了其对世界主要国家2010年化石能源补贴的估算聚类结果。这一结果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能源补贴估算结果居然是0,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见图)。总地来说,取消化石燃料补贴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同时取消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不合理补贴,而不是仅仅取消消费端补贴。《展望》的这一分析结论显然在有意偏袒其OECD成员国的利益。(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