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新奥能源和中国石化正式提出收购中国燃气(以下简称中燃)要约。新奥能源与中燃均是中国境内主要的一体化燃气供应商及经营商,收购若成,新奥能源或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燃气供应商,中石化也将从中分得一杯羹。而中燃则有望收复2010年高管被拘以来的损失。
然而,收购并不顺利。随着新奥能源和中国石化收购要约的提出,各路资本纷纷加入,先有韩资SK集团大幅增持中燃,哗然之声未落,仍在保释的中燃创办人刘明辉、伦敦上市的富地石油公司(Fortune Oil)以及德意志银行纷纷出面抢筹中燃股份,群雄逐鹿的背后,八大股东各有所谋,形成精彩的并购大戏,堪称中国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资本之争。
中燃:重组势在必行
事实上, 中燃正处困局。自2010年起,中燃屡陷高层动荡,命运颇具戏剧性。先是中燃创始人刘明辉及执行总裁黄勇于2010年12月17日被深圳公安局以涉嫌职务侵占罪带走收押,随后中燃董事会陷入纷争,在2011年3月14日,中燃董事会又罢免了李小云及徐鹰的董事职务,一时间种种交易乱象和内斗丑闻不断爆出,迅速将中燃股价拖入泥潭。
中燃股权极度分散,要约发布前,第一大股东为刘明辉(13.43%),韩国SK集团以持股9.7%位居第二,阿曼国家石油公司持有5.42%的股权;其他股东如印度国有天然气企业GAIL Ltd、亚洲开发银行、海峡金融。刘明辉被拘之后,中燃立显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股权导致竟无人单独持股逾一成,执行董事又只是专业经理人,持股低过1%。
中燃之乱,投资者损失可谓惨痛,其乱之因便在于股权分散,以及因为股权分散所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阻碍中燃壮大与发展的问题。克拉克经济学奖得主格罗斯曼(Grossman)证明,如果公司股份过于分散,就没有股东愿意积极监督经营者,因为监督的费用大大高于监督对个人的回报。同时由于股权分散而过于依赖接管机制的成本很高,会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股东利益压倒一切,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富昌证券研究部总监连敬涵则认为,中燃内部管治有很大问题,公司过去一年新闻多多,很多中燃股东已对公司意兴阑珊,宁愿早日套现,而投资者的头脑显然较中燃管理层清醒,因中燃自2010年12月闹出高层被拘留事件后,股价长时间徘徊在 3.5元之下,因而此番新奥联合中石化并购中然,加价的可能性低。
重组之于中燃,显得有些势在必行。其实,对于正处在十字路口的 中燃,重组或可成为一条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一方面,重组可以迅速改变因高层内斗而元气大伤的公司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借机彻底颠覆股权分散的不利局面,解决分散股东在监督经营上的搭便车现象,既使经营者受到监督和控制,又能使其避开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集中精力从事长期经营和投资。
收购战背后的利益之争
对中国燃气自身而言,金融资本并不利于中燃未来的战略转型与长期发展,而产业资本则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显然,众多公司和机构抢筹中燃股份,是希望抬高股价,以逼迫新奥和中石化提高收购价,自己从中渔利,截至发稿前,中燃股价已被推高至3.70港元。
然而,并购成本若大幅上升,联合收购体可能退出并购。对此,业内专家提醒投资者注意中燃议价策略中暗藏风险。华富财经投资策略人吴家顺分析:“中国燃气已不值得押注,基本没有更大的溢价空间”。
分析人士指出,中燃股价上涨,主要是靠收购消息支撑。交易一旦谈崩,中燃被爆炒的高股价将会应声下跌,可能会跌回先前每股2.2港元。已经有投资者注意到了中燃收购战中的风险,开始抛售中燃股票。香港联交所披露信息显示,德意志银行在今年1月,以每股3.65港元左右的价格,累计抛售中燃股票超过6100万股,套现达2.23亿港元。
此前,新奥能源和中石化对此番收购已释放善意,一方面称收购之后将继续中燃的现有主要业务,不打算就中燃的运营做出任何重大改变;同时将维持中燃的上市地位,并将确保最少25%已发行股份由公众持有;另一方面亦承诺不进行人员裁减。
各方剑拔弩张之时,对中燃的相关利益者而言,谁主导中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来更高的收益与回报?
新奥能源联手中石化:
有望成为“最佳东家”
在有识之士看来,新奥能源联手中石化,很可能是中燃的“最佳东家”。因为,这不仅能够成功引导中燃转型,也能够带来各方的共赢局面。首先,中燃有很完善的销售网络,新奥能源则具有极强专业优势和科学的公司治理方案,而中石化有资源优势,3家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效益。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一旦收购成功,或为三赢之举。一方面,中燃将继续利好,持续收复2010年高管被拘以来的“失地”;另一方面,中石化将借助 中燃的网络,进一步增强其在下游燃气市场的供应地位和市场份额,至少维持与中石油等企业不相上下的竞争之势,同时,其也将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对天然气使用的目标(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耗的10%,目前为4%左右);此外,新奥能源在扩展燃气网络的同时,长期而言,还将对业绩产生潜在的利好。
不仅如此, 中燃由于大规模扩张,已积攒超过100亿元的债务,借贷成本比较高。而新奥则是中国仅有的两家有投资级别评级的民企之一,2011年发行了10年期7.4亿美元债券,利率为6%。新奥能源并购中燃之后,中燃的借贷成本、营运效率、采购成本都将产生很大的协同效应。
同时,对于燃气行业的相关利益者而言,新奥能源联手中石化的此次收购,也将成为首次充分打通燃气行业上中下游的最佳案例,彻底从实质意义上整合了燃气产业供销链,此举无疑将创新了燃气行业合作的新模式。
其实,对于中燃自身未来发展而言,重组之要点,并非应聚焦在收购价格的高低,而更应关注的是并购者有没有能力改变中燃目前的困境,走出泥潭。反观中燃最为缺失和亟待解决的,正是其运营和管理。
此番并购中燃,中石化之所以联手新奥能源,正是看重了新奥的核心竞争力:燃气行业内领先的运营与管理能力。民企新奥之所以能够走出廊坊走向全国,快速布局全国市场,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背后核心优势,是新奥能源在安全运营、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和战略绩效管理的启动和全面升级,实现了上游、下游的供需协同,以及供应链一体化的燃气物流与销售管理信息平台的集成。新奥成熟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亦可为中燃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其服务水平,让客户享受更好服务。更重要的是,中石化的上游优势,加上新奥完善的非管输运输体系,建立更好的气源供应保障机制,在治理与服务的基础上,使客户的用气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最优组合的背后,凸显的则是将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笔者认为,此次并购之于投资者和股东而言,如新奥能源联手中石化成功并购,无论是对于中燃及其投资者,还是对于行业发展来说,都将呈现重大利好趋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