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对俄油气合作仍需韧而前行

对俄油气合作仍需韧而前行


对俄油气合作仍需韧而前行

文|刘贵洲  肖伟  高蓉  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导 读 

回顾中俄合作成就,决不能有半点沾沾自喜。一是与预期比,对俄油气合作仍有差距;二是回顾历程,一波三折,并不顺利。三是总结过去,并不都是经验,仍有不少教训

●不因成就沾沾自喜
●不因困难畏缩不前
●任重道远仍需韧而前行

近年来,对俄油气合作连连突破,原油贸易每年达到3700万吨(东线3000万吨、西线经中哈原油管道700万吨),天然气东线380亿方/年年底投产输气,上游乌德蒙特项目和亚马尔LNG项目按部就班在生产。尤其是亚马尔LNG项目投产后,在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纵观对俄油气合作的成绩与挫折、历史与未来、任务与使命,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对俄油气合作仍需韧而前行。

不因成就沾沾自喜
既成合作成就可圈可点。第一笔“贷款换石油”。2005-2009年俄每年供油4840万吨。第二笔“贷款换石油”。2011-2031年俄每年供油1500万吨,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第三笔“预付款换石油”。从2013年起每年增供1500万吨,连续供应20年,建设管道复线;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国西部炼厂每年增供700-1000万吨,未来还将通过海运向中俄天津炼厂每年供油910万吨。
天然气东线合作380亿方/年年底建成输气;亚马尔LNG项目份额LNG 300万吨/年已陆续运往中国。3)上游乌德蒙特项目年产量600万吨(中石化占股49%);上乔项目年产量890万吨(北京燃气占股20%);亚马尔LNG项目年产250方天然气,配套生产1750万吨LNG(中石油占股20%、丝路基金占股9.9%)。因参与亚马尔LNG项目,国内服务业得到154亿美元订单,模块、船舶等制造产业得以升级换代。
政治紧密铺就经贸大路。中俄关系越来越紧密,开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建立在平等、互利、互惠、双赢、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在国际政治、地区安全、贸易、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民间也有着深厚的交流。中俄高层互访频繁,两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普京总统都前来参加。习主席去年前往海参崴参加俄“东方经济论坛”,今年6月5-7日再访俄罗斯并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约定阶段性贸易目标2000亿美元。同时两国政府搭建了成熟的经贸定期会晤磋商机制。可以预见,中俄两国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单边主义横行,经济、科技和战略围堵等严峻形势下,政治关系会进一步加速密切。这些对两国经贸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未来推动作用将更加有力。
 “一带一路”燃旺两国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两国积极将“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并共同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继亚马尔LNG项目之后,俄罗斯又提供北极-2 LNG项目(中石油已与诺瓦泰克签署购股协议),以及其他一系列新项目合作机会,同时提出两国合作扩建北冰洋沿岸多个码头,共同建设北极航道。
然而,回顾上述成就,决不能有半点沾沾自喜。一是与预期比,对俄油气合作仍有差距;二是回顾历程,一波三折,并不顺利。三是总结过去,并不都是经验,仍有不少教训。

不因困难畏缩不前
对俄油气合作,困难不小,份量更重。原因在于:
政治紧密,仍需经贸夯实。长期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都呈现出“政热经冷”势头,贸易量和投资规模不但与中美、中欧、中日、中韩、中国东盟的同口径数据不可比拟,而且与中俄两国热络的政治关系不相匹配。纵使近年来,良好的政治关系对两国经贸有较大促进,贸易和投资额得到较大增长,但“政热经冷”总体格局仍未有根本改观。
历史证明,政治关系需要经贸纽带作支撑,唯有经贸纽带紧密了、强大了,方可构筑可长可久的良好国与国关系,对俄关系尤其如此。
对俄经贸,油气能源是龙头。对俄油气合作,怎么深化、怎么壮大都不过分。
能源依赖,远亲不如近邻。随着我国快速发展,对外能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去年已经分别达到70.9%、45.3%。油气来源,除了周边中亚、缅甸,和海外中东、非洲、亚太,就是近邻俄罗斯了。无论从运输安全还是油气资源禀赋看,俄罗斯都是最佳油气供应地。
绕开“马六甲困局”,减少海运依赖,不能不大力扩大对俄油气合作。
 “一带一路”,仍需重磅支持。“一带一路”实施几年来,争取到越来越多国家陆续支持、加入,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防范、甚至敌视者,不在少数,这股逆向力量仍然强大。俄罗斯虽然支持力度不小,但顾虑与其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有冲突,顾虑其对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影响力削弱,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有防备心理。为了去除这些负面因素,争取俄罗斯更坚定更长久的支持,需要抓住中俄战略对接以及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机会,乘势推进油气合作项目。
面对如此份量的中俄油气合作,以往遇到巨大困难,没有退缩过,一步一步地推动合作向前发展。未来的困难可能更大,但没有半点退缩的理由,仍然要超前地研判,勇敢地面对。

任重道远仍需韧而前行
对俄油气合作,基础实、势头好,但未来任务更加艰巨。面对艰巨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仍需韧而前行。企业需爬三重“坡”,过三道“坎”;政府需支三个“桩”;国民需解三个“结”。
爬三重“坡”。俄罗斯资源极其丰富,石油资源量613.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探明储量145亿吨(占世界的6.1%),产量5.54亿吨(占世界的12.6%);天然气资源量109万亿方,居世界第一位,探明储量35万亿方(占世界的18.1%),产量6356亿方(占世界的17.3%)。油气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欧洲市场在俄罗斯油气出口比重中分别占80%和60%。基于俄罗斯的资源禀赋、全球能源格局研判,对俄油气合作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油气贸易量、上游合作产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最终目标可望在现有基础上翻数番。达到这些目标,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对中国来说,俄罗斯在油气领域最终要达到“三个最”:最大的海外油气供应基地,最大的油气上游合作场面,形成资源与金融一体、投资与服务一体、上中下游一体的最紧密合作关系。
过三道“坎”。油气企业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既成项目执行到位。尤其是上游项目,效益是自始至终需要紧盯的指标。
二是预期项目推进到位。如东方石化天津炼厂项目(1500万吨/年)、天然气西线合作项目(300亿方/年)、北极-2 LNG项目(1980万吨/年)等,在经济可行前提下,争取如期合作成功。
三是预期目标实施到位。无论路途多么艰难,上述三重目标都要千方百计地实现。
支三个“桩”。实现上述目标,希望政府继续扮演好一定角色。
一是政策支持。继续利用两国元首定期会晤机制和两国政府定期磋商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分委会职能,解决好油气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尝试搭建两国之间新的油气合作平台,共谋全球和区域能源安全,平衡区域供需关系。借鉴亚马尔LNG项目政策支持成功经验,在税收稳定等方面给予关键支持。
二是金融配合。融资本身是企业的事,但遇重大风险合作项目、金融企业畏缩不前时,政府提供适度支持对于促进合作成功有临门一脚功效。
三是信息引导。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要牵头研究对俄合作关键风险问题,及时适度发布相关信息,包括风险信息、俄罗斯钻井市场行业成本等基础信息,引导国内油气企业理性、有序开拓俄罗斯油气合作业务,避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盲目冒进,致使血本无归。
解三个“结”。无论是具体从事对俄合作石油人,还是政府工作人员,甚至是社会大众;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或多或少存在三种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俄合作进程。
一是防备心理。出于历史上清末沙俄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不少中国人心有不甘,不少俄罗斯人担心中国人索要。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交恶20年,不少中国人认为俄罗斯人背信弃义、欺穷迫弱,不少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恩将仇报。由此双方或多或少都存在防备心理,这种心理强大时可形成“威胁论”的社会氛围。
二是厌恶心理。不少中国人觉得,俄罗斯人常常“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中国人对于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谈判方式往往轻则不适应,重则反感、厌恶。这种心理有时会阻碍双方交流、交往和谈判。
三是自大心理。俄罗斯人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救世主心态仍时有表露,中国人那种后起之秀优越感在对俄谈判中也不乏表露。这种心理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误会。
破除这三种心理,一在加强引导,二在多沟通、多交流。合作共事是最佳的弥合剂,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让两国更多的员工一起工作、同思共想,这些障碍将更易消除,这对于深化两国之间油气合作会更有利。




   文 | 刘贵洲  肖伟  高蓉

编辑 | 杨海霞

设计 | 孙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