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启发物流模式创新
文|德勤研究
导 读
发展迅猛的新型物流企业势必会与逐步转型的传统物流企业正面交锋,于双方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并快速补足短板抢占先机是制胜的关键
●新进入者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赋能者填补技术与数据缺口
在物流领域,“互联网+物流”模式快速兴起,德勤预计,其将维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直至2025年达到千亿规模。从发达国家市场经验看来,这类企业尚未占据较大的物流市场份额(预计小于10%),但在资本的助力下,其对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物流产业生态的丰富和发展。
新进入者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新进入者姿态高调,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商业逻辑创新服务链、激活产业链,经过几年角逐与淘汰,模式逐渐清晰。O2O是物流行业主流服务模式,立足客户视角,打造一站式服务体验。围绕这一理念,新兴物流企业与传统物流企业均在积极以数字科技重构物流服务全流程。
以货代为例,数字科技已经渗透到这个古老的行业中。Flexport、运去哪、运个货等是这类新兴物流企业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SAAS能力将耗时耗人工的单向信息链条传递方式改变为实时同步触发的网式传播,进而改变了操作链条与商业链条,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这类新兴科技型物流企业天生具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端到端、仓到仓、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与业务拓展空间。以SAAS线上系统为核心技术手段,在变串行至平台-并行的模式后,对传统货代运营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尽管拥有线上服务能力的比较优势,这类企业始终受限于发展时长、服务经验等因素,其线下基础设施与线路资源仍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这类新兴物流企业在下一步投资布局的着力点。
相比之下,传统物流企业的优势显而易见——丰富的线下基础设施(仓储、运力资源等)和稳定的客户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业务网络与客户关系,更迅速地启动和扩展各类业务活动。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基因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传统企业的天然短板,其数字化建设及以数据赋能业务的道路或更加漫长。同时,内部业务架构相对复杂、在实现内部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方面阻力较大,也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增加了一定的障碍。自建或联合数字化创业公司、为人员和系统注入新活力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路径。
德勤预见,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型物流企业势必会与逐步转型的传统企业在物流服务战场正面交锋。对双方而言,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既有优势,并快速补足“另一端(线上端 vs 线下端)”的短板抢占先机,或通过适当扩张策略(如并购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将成为有效拼抢大客户资源、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
第二种模式则是资源撮合匹配平台不断涌现,改变传统交易模式,促使行业从分散走向集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始终面临着市场集中度低、运力分散及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特别是在运输结构占比最高的公路货运领域。以零担运输的细分市场为例,其行业集中度(CR10)仅有3%,远远低于成熟市场,例如美国的75%。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随之产生的层层转包的冗长交易链条和众多交易主体。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渗透和应用逐渐成熟,特别是交通部在2016年开始推动无车承运人试点以来,大量的创新型平台公司进入市场,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公路运输市场为例,平台的出现有望使车辆空驶率从目前的40-50%下降到20%左右。可以说,平台经济这一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商业模式正在推动着我国物流行业从分离走向连接、从无序走向集约。
但类似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物流行业的平台企业也面临着盈利性难题,主要的掣肘在于,其一,平台整合的运力多为外协运力,平台对其的实际控制力和履约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易引发货源订单不稳定的问题;其二,平台最初多以补贴等方式吸引运力资源加入,并用后市场增值方式来稳定运力资源,但补贴不能持续,平台的用户流量与粘性根本无法保证,后市场服务价值更无从谈起;其三,交易支付环节未完全打通,延伸服务的价值尚未释放。面对重重挑战,资源撮合平台正在摸索出一条应对之路,放弃单纯依靠信息匹配的模式,逐步走向重视履约的道路。
区别于前述的O2O物流服务模式和资源匹配模式,一些物流市场的新进入者直接把控节点/枢纽这一物流环节中的核心要素,自下而上整合物流资源。线下建立物流节点,组建一张全国性的“地网”,作为实体骨干基座。卡行天下、传化智联以自建节点的方式整合资源,天地汇等企业则是通过加盟迅速铺开网络。这类企业以线下网络支持线上交易,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由信息和数据组成的一张“天网”,以线上平台连接物流链路上货主、货代、运输公司等需求主体,实现各要素的协同。节点生态圈企业以此匹配金融、车后市场、信用评级等服务,构建多方共赢共生的生态系统。可以预见,未来线下网络的发展速度与覆盖规模将是比拼重点。
赋能者填补技术与数据缺口
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正重新定义信息与数据的联通和传递方式,深刻影响着物流业务链条的各环节。技术已不再作为行业的“副产品”存在,而是不断反向创造需求与价值,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许多弄潮儿选择以技术与数据为切入点,定位于赋能者,为行业、产业生态圈各参与主体提供增值服务,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这类科技与数据企业按技术基底与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智慧物流科技企业、第三方数据技术平台、物流大数据公司三大阵营。
G7、维智、锐特、云链科技、易流科技、GT Nexus、大疆创新等企业是智慧物流科技企业阵营的代表。这些企业将某项或多项新兴科技(如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度应用于物流行业,通过提供智能硬件、智能软件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物流业的信息联通、智能作业、深度协同、资源共享。同时基于实时数据捕捉与海量数据沉淀,提供包括数据分析与挖掘、智能交易匹配、车后市场精准营销等衍生服务,实现行业整体的降本增效。
对于技术型企业而言,同质化竞争与服务模式创新的挑战历来是它们面临的最大桎梏。一方面,企业需保持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构筑技术壁垒以巩固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另一方面,突破单一服务模式的关键在于寻求数据点或硬件设备点连接的协同效应,开发其信息沉淀的价值,以此挖掘客户需求并拓展更多维的衍生业务。
第二,物流活动具备多环节、大范围的特点,贯穿在各个物流流程环节及其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来源多、分布广、体量大、动态性强,但只有准确、畅通、及时的信息流才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各项物流活动的运行,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孤岛问题积弊已久,第三方数据技术平台瞄准行业痛点,转向第二战场。以数据连接为起步业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数据传输、获取、查询、可视化等基础服务。其后基于所沉淀的数据资源,依托专业数据处理能力和挖掘数据价值,提供行业洞察等数据应用产品;再通过金融贸易、交易匹配等衍生业务,构建围绕数据的“生态圈”,提升流量粘性与盈利能力,反哺数据与流量,形成数据生态与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然而,物流信息化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相应技术亦不断推陈出新,持续突破,基础数据连接的业务需求将不断被压缩,盈利性不容乐观。如何开拓粘性高且附加价值大的衍生业务成为企业的关键课题。因此,数据平台类企业必须寻找和建设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第三,物流大数据公司正站在行业风口。数据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全面影响物流活动的部署与执行,为物流企业创造价值。不少企业赶乘这班快车,通过技术抓取、合作获取、公开查询等多种方式整合海量零散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清洗、加工、整理、建模形成专业的算法模型,为多方主体提供洞察分析、精准预测、实时智能管理等产品与服务。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便是把控高质量数据来源实现长足发展的典范。这家国际航空公司早间的民间联盟最早只是行使管理职能的情报汇集,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发挥手中数据的价值、为各成员单位提供服务也一并成为了国际航协的新职能。通过向各会员收集关于机场、货物、乘客、流量的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深入挖掘潜在信息,从而提供关于乘客、流量的预测分析,这样的结果也以付费获取权限的模式取得盈利。同时,协会还开发出多种面向会员的高附加值咨询服务,如空域流量优化和重新设计,货运和航站楼设施规划等,充分盘活了行业协会的资源,实现了以大数据赋能行业发展的时代目标。
诚然,单纯依靠数据的加工与分析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盈利,似乎还很难成为主旋律。究其根源,客户及其需求推动业务产生,业务运行主导数据沉淀,大数据的价值必须结合场景才能落地。数据技术能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但数据从哪里来,数据的精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如何保障,则似乎是更接近本源的问题。同时,当代国内的企业还在数据思维建立的初期,即便部分先行者业已通过数据挖掘出新的价值,教育市场依然任重道远。此外,如何增强大数据对物流场景的渗透,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形成更为完备的盈利模式,将是这类企业恒久面临的课题。
编辑 | 张盼
设计 | 孙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