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梅
导 读
在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建设过程中秉持“承载国之重任,打造援外标杆”的理念,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融入援外项目建设全过程
●沟通合作 互利共赢
●突破创新 获取多项专利
●授人以渔 惠及当地人民
●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面临的挑战,几乎贯穿项目整个建设周期。项目的结构设计参考了斜拉桥的样板,通过斜拉索桁架体系将整个项目的索塔、环梁、罩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构施工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下称中国建筑)副总经理徐立新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中国建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秉持“承载国之重任,打造援外标杆”的理念,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融入援外项目建设全过程。”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硕果,项目融合了中柬两国的传统文化,建成后将成为中柬“友谊之船”、两国民心相通的形象地标。7月,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圆满完成罩棚索网张拉,向工程的顺利交付又迈进了一步。
中国建筑在项目建设中如何攻克技术难题,创建中国标准,践行民心相通理念,徐立新在接受采访时向本刊记者详细讲述。
《中国投资》:中国建筑是国家援外工程的主力军,曾援建多项国际重点工程,如非盟会议中心等。中建援外事业可谓历程艰辛,硕果累累。您如何看待援建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在的重大意义?项目的建成将给柬埔寨带来哪些改变?
徐立新:“中建的援外史与中国的援外史同龄”。中建的援外业务传承自国家建工总局外事局,1957年4月,中建第一个援外成套项目“援蒙古道路和排雨水管道项目”正式开工。截至2019年底,中国建筑累计完成各类经援项目500多个,总建筑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分布在以非洲为主的60多个发展中国家。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是新中国政府成立以来对外援助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体育场,项目占地面积16.22公顷,总建筑面积8.24万平方米,是一座6万座特级体育场,体育场设计方案由柬埔寨首相洪森亲自选定。援柬埔寨体育场的建设,象征着中柬两国在和平稳定发展环境中携手前行的信心,见证了中柬传统友谊的深厚绵长。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建成后可满足举办洲际运动会和举办大型国际足球赛事功能要求,将作为2023年第32届东南亚运动会的主会场,同时作为金边市民健身运动的中心,它的建成也促进了柬埔寨体育事业、以及文化、教育、社会事业的发展。
沟通合作 互利共赢
《中国投资》:作为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中国建筑在与当地政府在援外项目沟通协作中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协调与国内其他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徐立新:中国建筑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援外项目建立和维护与外方业主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援外项目作为双边政府间合作项目,受到中外双方政府乃至领导人高度关注。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建设过程中,洪森首相、柬旅游部部长多次来项目视察建设进度,这就为中国建筑和受援国政府高层的沟通创造了非常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项目管理单位一道,与受援国政府积极开展沟通,不断提升援外项目使用功能。
正是凭借在援外项目上的出色表现,中国建筑以优秀承包商的身份进入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家,并通过后续国际承包项目的完美履约,让受援国切实感受到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理念。
援外项目高质量的履约,也离不开与国内优质企业的通力合作。在这一方面,中国建筑积极发动引领作用,建立并扩展了优质合作单位名单,同时通过援外项目带动、帮助合作单位斩获海外订单。2015年至今,仅援外项目一项,就带动了约7亿元人民币的优质国产材料出海。
突破创新 获取多项专利
《中国投资》:据了解,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采用了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为什么?这些创新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创新模式?
徐立新: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设计方案由柬埔寨首相洪森亲自选定,设计融入了柬埔寨当地双手“合十礼”的人文理念,造型新颖,特点突出,其中99m超高人字形现浇混凝土索塔和斜拉索桁架体系为世界首例。
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项目创新应用BIM智慧建造技术,发明了索塔结构模架体系,曲面模板装置等16项专利,目前项目已获省部级工法3项。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面临的挑战,几乎贯穿项目整个建设周期。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的结构设计参考了斜拉桥的样板,通过斜拉索桁架体系将整个项目的索塔、环梁、罩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构施工没有可参考的先例。全柔性索形成的索网结构如何实现张拉前特殊结构整体外倾设计几何态,如何控制好索塔、环梁环柱的结构变形成为摆在中国建筑面前的最大难题。中国建筑先后组织包含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行业专家开展施工讨论会数十次,进行了300余次的施工模拟计算,同时与国内知名索结构专业团队北京建筑研究院展开合作,并且与浙江大学合作制作了1:15的结构模型,按照施工方案模拟索结构成形张拉过程中的变形情况,确保项目结构安全。经过中国建筑近两年的艰苦努力,项目索结构将于近期张拉完成。
项目的99M超高人字形现浇混凝土索塔采用变截面、变曲率设计,如何精确实现索塔结构形体,如何保证现场模板与三维模型不差分毫,成为索塔建设的主要难点。中国建筑在节点设计、体系加固、测量复核体系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项目优秀技术人员成立“索塔施工突击队”,保证索塔全过程顺利实施。为实现索塔结构变曲率的设计,中国建筑研发了造型木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彻底解决了结构三维空间变曲面形体的困难;同时,为了解决结构在斜拉索作用下变形的问题,设计了54m高钢支撑塔,作为临时水电管道敷设、人员疏散通道、泵管布设、施工电梯附着结构的平台支撑,成功实现了“一塔多用”的功能,保证索塔结构从2维到3D的转化。
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另一大重大创新体现在预制清水混凝土看台板施工上。与常见的现浇施工不同,预制看台板质量更高、施工工期更短,但在国内类似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预制看台板和设计一一对应,又如何追踪每一块看台板从生产到吊装的全过程,是这一施工工艺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建筑创新的为项目7208块看台板一一印制了二维码身份证,将看台板尺寸、吊装位置和BIM建模数据一一对应,极大方便了后续施工步骤,最终实现了“零残次、零破损、零错误”的目标。
为便于维护,同时保证使用效果,项目室外大广场采用了超3万平方米的抛光混凝土地面设计。此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仅南非德班体育场采用过,面临新工艺、新设备的挑战,中国建筑在项目中标后就开展了资料调研、工艺学习等工作,同时与瑞典HTC(抛光混凝土研磨工艺)设备厂家深入沟通,开展现场试验样板的制作,从失败案例中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制作新的样板。如此循环,最终成功实现了设计效果,总结出施工工艺方法,提前为室外工程施工扫清障碍。
同时,为保证索塔结构从上而下的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中国建筑创新采用了空间曲变索塔曲向爬升爬架“逆向爬升”的施工工艺,大幅度减少了施工困难、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此外,中国建筑首次在海外项目引进VR、AR技术及3D打印技术与BIM结合的技术。通过VR设备与属地工人交底,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了交底效率、保证了施工水平。同时,召开媒体开放日,将此技术作为与当地政府、国际机构团体间交流的媒介,让每个参与人员都能通过沉浸式技术,提前体验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建成后的整体效果。
中国建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秉持“承载国之重任,打造援外标杆”的理念,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融入援外项目建设全过程。让受援国切实感受到中国先进的设计理念、高效的管理水平和高水平的施工技术。
授人以渔 惠及当地人民
《中国投资》:项目在建过程中,如何惠及当地民众?
徐立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建筑通过援外项目为受援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菲律宾戒毒中心累计雇佣了450余名当地建筑工人、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更是累计雇佣了超过1000名当地人员,帮助受援国解决了就业问题。安排中国优质技术工人手把手进行教育,提升当地雇员工作水平。
同时,中国建筑重视对属地化员工的人文关怀,给予生活困难员工必要的节日慰问、为项目所在地学校捐助图书、文具、为项目周边村落援建篮球场等活动中心。将援助落到实地,在援外项目和当地群众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中国投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实现防疫严控、生产不停的既定目标,中国建筑援外工程做出哪些努力?遇到哪些困难?在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徐立新:中国建筑历来非常重视海外员工的生命健康。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伊始,就于现场建造了单独的卫生室和病房,并安排专业医生值守,切实保障现场人员的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建筑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并对现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储备了足量的防疫和生活物资,对项目全员每日测温登记,建立《人员健康档案表》,时刻关注全员健康状况。增设了隔离间54间,累计完成247人次隔离,同时采购了大量核酸检测盒,自发对出入人员进行检测。
2020年4月初,在柬埔寨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建筑逆向而行,组建工作组和医疗队奔赴柬埔寨,为现场带去了大批的防疫物资和成熟的防疫经验,维护了现场的稳定和人员的健康。
在项目所在国因疫情影响停工时,中国建筑与受援国同心抗疫,共克时艰,对中外劳工一视同仁,对同意进行封闭管理的外籍劳工统一管理、免费为其提供住宿、食物、防疫物资等。同时,合理调控现场资源,保证合理的工作强度,足额发放工资。其中,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现场外籍劳务从170名增加到250名,孟加拉展览中心一直保持80人左右的劳务队伍。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建筑实施的所有援外项目实现了“零感染、零确诊”的目标。
中国建筑疫情期间的防疫管控做法获得了国外主流媒体和外方业主的高度赞扬。柬旅游部长童坤于近期到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慰问,并在接受柬埔寨官方媒体采访时称赞道“尽管新馆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建筑采取了明确有效的措施,保证了现场的进度”,“中柬双方400名工人一直待在一起没有外出,很开心可以为项目实施共同努力”。
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中国投资》: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建筑将如何提升援外建设领域影响力和品牌效益?
徐立新:对外援助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受援国百姓,促进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在援外建设过程中以圆满完成国家援外工作为使命,不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绝对目标,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急难险重”的援外项目,履行央企责任,彰显央企风范。
中国建筑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如既往地保证援外项目履约品质,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履约管理,确保质量优良、履约优良,不断提升对外援助的综合效应,为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 | 张梅
设计 | 海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