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后疫情时代对外承包业的“危”与“机”

后疫情时代对外承包业的“危”与“机”

文|汪明达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导 读 

结合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承包行业的发展态势,总体来说对外承包行业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

后疫情时代对外承包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后疫情时代行业发展建议

2020年一月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猛的席卷全球,在疫情的催化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加速变革,我们所面对的后疫情时代并不是因为疫情凭空产生的结果,而是原本在五年后面对的未来提前到来,所以必需快速适应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对外承包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承包行业的发展态势,对外承包行业面临六大挑战和六大机遇,总体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一)六大挑战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政治、军事、社会动荡风险不断加大,将加速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抬头,全球进入风险活跃期。中美呈现全面对抗态势、大国在热点地区的博弈不断加剧,恐怖活动、治安事件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地区营商环境持续恶化。西方国家将疫情“政治化”的态势将持续存在,对中国污名化,煽动排华情绪等手段层出不穷,以反华为核心的民族主义蔓延将使中资企业境外的人员、财产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疫情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逆全球化,美日等国将制造业从我国回流或分散,将造成我国外储减少、货币贬值、产业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加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老牌承包商由产业链上游向承包领域回归的步伐,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因抗击疫情的需要,目前各国出入境管制、物流、仓储、检验检疫和清关的壁垒已经形成,这些壁垒已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全球多国已面临内部经济急剧收缩、外部需求快速下降、资本流动逆转和大宗商品暴跌等多层次危机,采取“封国封城”的举措进一步减少了经济活动,各国纷纷下调经济增长的预期,将重心转向防疫、保民生和就业,对基建的关注下降。石油出口国因原油价格下跌而收入锐减,将削减或调整年度预算,从而减少了基建领域的投入。将使全球工程承包市场项目发包量快速萎缩。

2019年全球债务创下255万亿美元的峰值,全球债务规模相当于全球GDP的322%。2020年底将有超过19万亿美元的贷款和债务即将到期,在如此大的债务压力之下,已有105个国家向IMF提出纾困申请,全球范围的违约潮即将到来。从工程承包市场的角度来看,将导致市场开发的灵活度降低,项目的推动节奏大幅放缓,落地生效难度加大;从项目履约的角度来看,部分在建项目甚至面临中断放款的风险。

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在市场快速萎缩,项目减少的情况下,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对外承包市场竞争较更加激烈,中标项目的质量将持续下降、实施成本快速上升、项目利润率呈下滑态势。在建项目出现暂停或进度放缓,导致项目营收减少、支付延期、现金流紧张,垫资风险加剧等诸多实施风险。

中美关系的性质发生根本转变。由原来以合作为主转入以竞争为主,中美发生“新冷战”甚至“热战”的可能性在升高。美国对华战略的实质的变化,一方面会使“一带一路”沿线的多数国家选择“骑墙”的策略;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以舆论战、贸易战和科技展等形态长期存在,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将长期、持续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制裁,中国企业境外面临的法律、合规和安全风险激增,对企业海外的投资、运营带来巨大的不确性。

(二)六大机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投资合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虽然现在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但我国明确传递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

疫情爆发后,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出台了大量支持对外承包企业复工复产、缓解境外项目流动性紧张和对企业进行税费减免的政策。随着疫情的发展,可以预见各国将出台税费减免的相关政策以支持企业应对疫情的基础上,在疫情趋缓后将通过加大基建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发展,将有望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带来一轮新的发展。

疫情的冲击导致全球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回调,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企业面临破产重组,市场上有较多的处于价格低洼的标的。预计未来两年,将迎来中资企业又一轮的并购潮,将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优良资产提供机遇。

疫情后全球金融格局将进行重塑,一方面因人民币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良好的避险特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在量化宽松的环境下,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将作为提振经济的主要手段,随着部分发展质量相对较差的企业在疫情中被淘汰,能够挺过疫情的企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全球需求减少、油价下跌,在短期对能源行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全球各国发展工业的内在需求,还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客观需要,全球多国均制定以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苏”计划,无论是短期能源结构调整还是长期发展工业的要求,疫情后,能源电力领域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抗疫过程中,我国进一步深化了与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伊朗、塞尔维亚等国的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中东欧、亚洲等地区的影响力。可以预见疫情过后,中国与上述国家的双边经贸往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都将迎来更好的“窗口机遇”。

(三)后疫情时代对外承包行业特点
本次疫情对全球供给侧和需求侧造成了双重打击,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将会较长、范围较大,对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快速集聚,营商环境恶化,以西方国家为首的部分国家反华、排华情绪不断蔓延,中国企业面对的负面舆情、恶意制裁和刻意打压将更为严峻;中美关系进入大国竞争状态后,“一带一路”国别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难以得到保证,中国企业在沿线开展业务的难度不断加大。

全球范围的债务违约潮将给债务国金融信誉带来极大的伤害,从中国金融机构的态度来看,随着多国主权评级的下调,传统以中国资金引领的“EPC+F”模式难以为继。

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跌,资源型国家收入减少导致政府基建预算减少;私人资本避险情绪上升,投资热情和意愿下降,“一带一路”基建市场体量将快速萎缩。

全球产业链逆全球化短期内不会改变,各国在疫情间已形成的各类壁垒将持续加大并长期存在,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需人员、货物的流动带来巨大的限制。

“一带一路”市场的基建供给和需求失衡,存在高端产能供给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利润水平将不断下滑。

后疫情时代,通过加大基建领域的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将成为各国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为代表的“新基建”走向世界。

 

后疫情时代行业发展建议

秉持规划先行的理念。本次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消费和出口,从目前的态势来看,难以在短期类恢复。投资将作为后疫情时代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在对外承包行业开发业务的时候,一方面务必要加强规划和引导,将我国行业发展规划与东道国规划对接,统筹做好建设规划和金融规划;另一方面要有序推进,避免“一拥而上”,确保将规划转变为“项目流”,将“项目流”转变为“收益流”,切实提升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创新商业模式。在全球债务违约频发、私人资本避险情绪上升的背景下,传统“EPC+F”类项目已难以为继,PPP、BOT类项目尚未成为对外承包行业的主流模式。建议一方面加大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积极尝试无追索的项目融资;另一方面加强与发达国际企业的合作,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模式,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加大属地化的力度。纵观本次疫情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多为属地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在中方员工无法如期入场的情况下,营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属地化程度,在劳务本土化的基础上,推动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属地化。另一方面加强与东道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利益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能够“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下去”。

提升国际标准熟练度。从对外承包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标准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领域和轨道交通领域类项目之上,在公路、供水、建筑等领域多数使用的依旧是欧美标准,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明确提出“高标准”这一概念,建议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对国际通行标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中国标准,使其尽早成为广泛认可的高标准。

不断强化风险防控。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风险不断积聚的背景下,对外承包行业因其承载着中国标准、技术、资金和标准“走出去”的重任,将进入风险活跃期。对外承包行业要不断完善风险识别和防控的机制,加强行业企业识别、分析和研判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灵活选择保险公司的各类产品,通过保险有效转移各类风险,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经济效益。

重视舆媒体打交道。对外承包行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媒体和当地媒体,提升与其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宣传和推介方式,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对外承包行业开展合作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品牌形象。

编辑 | 张梅

设计 | 海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