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新能源汽车新政促产业“扩盘”

新能源汽车新政促产业“扩盘”

文|梁红雨  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投融资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处


导读


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将逐渐代替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的主流。产业融合、开放发展等让新能源汽车拥有更广的应用前景,扩大产业“总盘”,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新阶段展现新内涵

新愿景透露新机遇

新挑战促进新发展


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销量连续多年位于全球首位,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3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产品品质、应用模式等也得到新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不仅凝结了全产业的辛劳与努力,也与我国产业政策的有力保障密不可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早期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份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后续产业政策也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及延伸。步入2021年,新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正式开始执行,并接替早期规划继续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新阶段展现新内涵

相比于早期规划,现行规划在规划内容、任务设置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阶段更加匹配。首先,规划时间跨度更长。早期规划时间跨度为九年,设定了2015年、2020年两个任务节点。而现行规划时间跨度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不仅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任务在时间上高度统一,也展现了我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第二,规划内容范围更加广泛。早期规划聚焦“节能”与“新能源”两条路线产品的产业化和推广普及。现行规划在早期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径,也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的地位。第三,任务设置展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早期规划所处时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期及导入期前期,围绕“产品”和“配套”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推广应用、充电配套、电池回收五个方面安排部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自身持续运行的内在逻辑,因此,任务设置更符合产业导入后期及成熟期的要求,关注“产品”和“配套”,还更加关注产业生态的打造。

新愿景透露新机遇

产业未来发展到何种程度,是规划文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成熟的今天,现行规划未再沿用早期规划中“目标”的用词方式,转为采用“愿景”一词,从侧面体现出“市场主导”“开放发展”的基本原则。现行规划中“发展愿景”分为了两个阶段,大致谋划了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走势和发展重点,也透漏出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零部件及系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发展的好坏,不仅能影响到终端产品性能优劣、价格高低,也关系到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我国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激光雷达等虽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在部分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电机原材料、车用芯片、传统汽车零部件、控制系统以、自动驾驶算法及数据积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薄弱环节将会是未来需要突破的领域。

轻量化材料、轻量化设计。节能汽车是早期规划中的重点领域,但由于收益投入比较低,国内研发力量、产业化力量较为分散,国内产业投入力度相对较低。虽然燃油积分政策对车企油耗做了明确的要求,但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使车企获得了更为经济的降低平均油耗的途径,也最终导致我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进度落后于新能源汽车。随着新能源汽车在燃油积分中的红利逐渐减少,并成为新的积分压力,加快汽车节能技术发展再次成为车企达到能耗要求的必须手段。特别是现行规划中对新能源汽车百公里耗电量提出发展希望,单独依靠用大电池来实现长续航的方式将逐渐边缘化。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及相关轻量化设计将为汽车节能的发展提供支持。

智能网联系统及应用方案智能网联虽为现行规划中新增加环节,其重要程度却不低于节能与新能源两条路线。相较于新能源技术推动汽车动力类型变革,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则是改变了汽车本身的应用属性,丰富了内在价值。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采取了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双线发展的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车载终端、路基设备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在单车智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车路协同的商业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智能网联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因此,产业仍需努力攻关、全力克服,促进自动驾驶等技术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纵”布局之一,其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应用前景也并不十分明朗。但氢能综合利用有望在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中贡献力量,并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因此,着眼2035年,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关键核心材料仍需加强突破,氢燃料“产-输-供”体系建设也须稳步推进。

新挑战促进新发展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最丰富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模式探索经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问鼎全球。但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我国产业优势也并非牢不可破。欧洲不断加强新动力电池领域方面的布局,以谋求摆脱对东亚国家电池产品的依赖。欧洲新排放政策倒逼车企加快产品新能源化,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又达新高。特斯拉在产品影响力、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为巩固产业的优势,促进产业全方面发展,全力达成规划愿景,我国产业需全力克服三大难题。

工程技术难题。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持续升级。目前,新能源汽车前期的技术已基本实现充分应用,电池成本及性能、电机性能等在现有技术体系下难以再有重大突破,急需新技术开发及应用。但新技术的开发需要资金投入、时间积累和研发力量的集聚,而低成本的应用则需要构建完善配套产业链。当前,我国产业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龙头效应虽然在产业聚集过程中初步呈现,但普遍根基不深,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间仍有差距。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良性竞争发展的产业形态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需从国家层面继续出台政策鼓励产业合作,是企业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到全局意识,并从中获得全局收益;继续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并促进技术滚动升级。

品牌树立难题。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先发优势,产品覆盖面广、性价比良好,但拖累于自主品牌早期口碑劣势,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仍然不高。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占有率已超过26%,除特斯拉广受消费者关注以外,其他外资品牌产品占比也接近13%,自主品牌产销量较2019年并无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整体认可度依然较低,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10%,而产业配套更完善、品类更丰富的国内市场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约5.6%,更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价格及保质量、性能、安全性等方面存在怀疑。现行规划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定为20%,以当前市场上消费者的反馈来看,达到这一数据还是有较大压力的,其根结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缺少立得住品牌,缺少符合大众消费者需求的明星产品。品牌树立是全方位系统工程,除持续推出符合需求、品质过硬、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外,还需不断加大品牌宣传,这对于利润率较低的我国汽车企业来说难度较大。应动员行业机构、媒体平台等多方面的力量,构建客观公正的产业舆论氛围,促进产业和谐发展。

生态打造难题。“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是现行规划中一大亮点任务。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汽车产业与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构建了新的产业生态。而新的产业生态,不但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应用场景,便利了消费者日常生活。但新生态的构建和完善需要比产品开发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投入周期长,前期盈利困难。如动力电池回收、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虽是早期规划中重点支持的内容,但未能有效运行以及形成合理的价值循环链。从以往经验来看,在缺少核心抓手的情况下,仅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建立的产业生态在可持续、远期竞争力等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也会导致生态中一些企业产生政府政策的依赖性。现行规划中首次提出“生态主导型企业”这一概念,不但将汽车放到制造业、能源、信息等更广泛的产业群体之中,也将产业融合发展、运营的主要权力交给企业。未来,“生态主导型企业”应成为政府支持汽车产业新生态构建的重要抓手,给予政策倾斜,一方面支持其更好的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予其初期收益的保障。

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将逐渐代替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一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产业内企业需要理清发展思路,规避产业发展风险。现行规划的颁布执行,昭示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进入了新的阶段。虽然政策红利已逐渐减少,但产业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等让新能源汽车拥有更广的应用前景,扩大产业“总盘”,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仍会是全球产业中最近价值的方向之一。


编辑 | 张梅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