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有综合性竞争实力的企业为主导,整合国内矿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力量,组建大型跨国矿业集团,提高我国矿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约束的严重制约,矿产资源供需缺口继续加大。这主要缘于国内自有资源严重匮乏,对外依赖极其严重等。2013年,我国铁矿石、铜精矿等主要矿产品的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50.2%,铁矿石占43.34%,石油占12.7%,铜矿占43.29%,铝土矿占44.77%。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并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源作为保证,我国主要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国民经济安全发展存在一定隐患。同在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61.5%,铁矿石为58.7%,铜矿为81.7%,镍矿为70%,铝土矿为74%,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高达3304.47亿美元。
我国主要金属矿产品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资源保证程度越来越低、可利用储量增长缓慢、已建矿山生产能力下降、能源消费强度大等方面。
由于全球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我国主要金属矿产探明人均储量不足世界1/4,铜铝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9,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90%。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的资源能源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利用全球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出去成为中国矿企的必然选择。
海外耕作65年
作为中国矿企的重点企业,中国五矿主要从事金属矿产品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贸易以及金融、房地产、矿冶科技等业务,有65年跨国经营历史,主要海外机构遍布34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3437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商品经营总量1.24亿吨。中国五矿积极“走出去”,一方面是“建设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金属矿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当前国际矿业垄断格局下,要提高资源供应能力,缓解我国金属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这一主要矛盾。
2014年4月,中国五矿联合体完成了中国金属矿业史上最大的境外收购,获得全球第一大在建铜矿项目LasBambas,新增铜储量超过1000万吨。近年来,中国五矿在海外运营方面特别是并购重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跨国经营要符合企业自身战略。无论以获取资源、拓展市场,还是获取技术、转移生产能力等为目的,一定要从战略出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宗旨,不能盲目投资,盲目合作。全球化经营具有高风险性,一定要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我们就做;自己难以消化的,先练好内功。
其次,要培养“走出去”的实力。企业综合实力如何当然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对国别关系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有专业的判断,要有一支国际化的专业队伍。一定要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重视对国际市场态势、国别投资环境、项目风险控制的研究,使之转化成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中国五矿深耕国际市场65年,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尤其有一批熟稔国际贸易、熟悉国际运作规则的专业人才,对于信息和市场的判断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以贸易促进资源获取,以资源获取支持贸易,并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第三,务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海外投资的决策。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包括自身的财务约束、项目风险的影响、自身运营和管理的能力。我们通常以在产项目为主,项目要求处于现金生产成本最好是全球前1/4分位,最差也是处于1/2分位,国内可行性研究都是价格假设成本。
第四,要运用恰当的投资方式。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有序搭配全球化经营的多种方式,如独资、合资、并购等,打组合拳,才能取得成功。以中国五矿为例,公司获取资源有直接投资、长期协议、购买产能、风险勘探、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要配置好企业资金、人才、渠道等资源,确保战略意图实现。在跨国股权投资中要遵循国际准则,注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在高管人员派驻等方面管控到位。
最后,须切实做好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在“走出去”并购重组的过程不仅仅是企业间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优化组合。研究表明,只有不足1/3的企业并购重组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既不是企业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不是自身战略调整的失误,而是双方企业文化的冲突。中国五矿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和谐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并购重组,我们要实现业务上“1+1>2”,文化上“1+1=1”,实行与被并购方共同发展,取得协同效应。我们收购澳大利亚OZMineral公司,文化整合就做得非常好。
处理好与当地的关系
在跨国经营中要注重和不同利益相关方沟通,保证各方利益,把握好公众舆论导向,为顺利实现投资目的创造宽松外围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视,对安全生产、利益共享等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履行责任,不能因为忽略相关边际条件而带来不良影响。
在全球化运营过程中,中国五矿坚持倡导“珍惜有限,创造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履行优秀企业公民责任,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规则,培育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坚持互利共赢,通过带动经济增长、重视居民就业、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区等方式促进当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争取国际话语权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提高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也给当地带来了利益,但也听到了“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不和谐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话语权的掌控和运用问题。如何在目前还是西方主导的话语环境中争取发言权,进而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际话语体系还是由西方主导,但这套体系对我们仍有剩余价值,首先要遵守这套国际规则,从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对话和博弈对之加以改造,使之尽可能反映我们的利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正成为跨国公司继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而不断提高竞争力,一直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关心的话题。
中国五矿在这方面有一些创新的做法。2010年6月,中国五矿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领导人峰会发言,受到高度称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中国五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也使其成为只有55家企业的联合国全球契约LEAD项目成员和只有20家企业的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先锋企业团队成员。公司通过主持国际矿业与金属理事会(ICMM)年度会议提高自己的行业影响力。公司还成功组织在墨尔本举办可持续发展澳洲国别报告发布会和利益相关方沟通会,受到澳洲政府和社会普遍欢迎。这一活动开创了东西方合作沟通新模式。
通过参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国五矿积极融入到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全球最高级别的对话机制之中,并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争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不断提高美誉度和软实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海外风险控制
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产投资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其中约80%的项目运营不及预期。原因很多,而中国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控不到位是关键因素。例如,中信泰富位于澳大利亚的SinoIron磁铁矿项目总投资超100亿美元,超出最初预算3倍,产出较原计划延迟4年,成为中国企业过去10年在海外资源领域投资“超预期”的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矿产资源并购起步较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的经验很少,对跨国并购与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不熟悉,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专门的人才队伍。西方国家的矿产资源并购已经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因此很多国家把中国企业看成“救世主”。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将会付最高的价格来弥补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形成的价格缺口。此外,很多投资成本较低、投资风险较小的海外矿产资源项目己经被国外大型资源型公司进入。在矿产资源已被大型跨国公司先期控制的情况下,加上国际能源和矿业价格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几轮价格的暴涨,中国企业被迫在当今以较高的价格购买部分资产和股权,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额外的进入成本和风险。
海外矿业投资中的风险很多,既包括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宏观风险,也包括劳工风险、环保风险、价格风险、勘探和技术风险等日常运营类风险,还包括融资风险、债务风险等诸多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哪一个控制不好,都会造成投资失败。
此外,一些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盲从且各自为战,相互竞价,无序竞争,企业跨领域投资、缺乏专业背景、国家层面战略不够明确、相关立法严重滞后以及对外投资多头管理等问题的存在,也增加了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失败的风险。
加强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的方法很多,战略、运营、财务等诸多层面都要综合考虑。要选择好并购重点区域和国家,加强对矿业所在国家、被投资企业的尽职调查,掌握目标企业股权和资产定价的准确信息,合理设计好股权结构和退出机制,利用保险和合同转移风险,适当组建利益相关体系统,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企业需更多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方面大有可为。发改委、商务部、银监会、外管局、证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相关问题,提前应对跨国并购风险管理,系统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出台关于税收管理、外汇管理、金融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国内外资本市场接轨、国有资产管理等多方面法规文件,用法治管理、市场机制、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规范和协调,推动中国企业探索有效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符合国内外法律体系、遵循国际市场惯例的跨国并购模式和路径。国家也可以设立相应的投保基金,对相关投资进行有效的风险转移。
政府还可以推动组建一体化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以具有综合性竞争实力的企业为主导,整合国内矿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力量,包括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建设、矿山开采运营,乃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资本,组建大型跨国矿业集团,提高我国矿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五矿矿业控股有限公司资源开发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