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产业企业 > 推动清洁能源全产业链走出去——专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陆国俊

推动清洁能源全产业链走出去——专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陆国俊

文/ 张梅 张蕾

未来三峡集团将加大海外绿地项目投资开发力度,多做技术含量高、能带动我国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大型总承包项目,以投资为龙头,以建设为手段,带动清洁能源行业全产业链走出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企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在承担国家赋予的“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历史使命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再以技术占领市场”的成功之路。如今,在国际产能合作与装备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的目标为三峡集团规划出了新道路。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陆国俊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对三峡集团走出去优势及挑战进行了解读。

 

历史机遇

《中国投资》:在一带一路战略及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三峡集团如何评估企业走出去的机遇?

陆国俊: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企业立场而言,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结果。一方面,三峡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国家的要求就是企业的责任。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引进来发展到必须走出去的时候了,三峡集团必须响应中央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另一方面,三峡集团拥有巨大的投资能力,但在手可开发项目资源有限,我们正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我们自身也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和新的资源,增加投资规模。

在走出去过程中,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指明了具体方向。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的这一战略都积极响应,这些国家按照自身需要,借助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为三峡集团带来了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在政策方面,政府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项目审批手续的简化,让海外投资逐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调节。企业主导,政府推动,讲求实效性。政策的转变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极大的利好。

正是这种内外环境的推动为三峡集团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无限生机。

 

《中国投资》:三峡集团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方面有何标志性海外项目?

陆国俊:三峡集团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项目很多,其中,三峡集团巴基斯坦第一风力发电项目可以看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志性海外投资项目,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建成的首个风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3亿美元,装机容量为49.5万兆瓦,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今年4月,由中巴两国领导人见证开工的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装机720万兆瓦,总投资16.5亿美元,将于2020年建成发电,它也是丝路基金成立之后的第一单。

巴基斯坦位于一带一路的交汇处,具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和强劲的市场需求,这是三峡集团将巴基斯坦作为重点战略投资市场的主要原因。接下来,三峡集团还将与巴基斯坦政府和水利电力发展署(WAPDA)共同开发印度河上游2000万千瓦的水力资源,为解决巴基斯坦电力供应不足问题提供长久方案。近年来,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开展了8个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达335万千瓦。

除中巴项目,三峡集团所属的中水电公司1996年就已进入老挝市场,先后成功完成了3个水电站和2个变电站及输电线路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是最早进入老挝的中资企业之一。此外,在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西和众多非洲国家中均有三峡集团的水电项目。

 

风险可控

《中国投资》:三峡集团对外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优势是什么?

陆国俊:对三峡集团而言,它的优势主要在于5个方面,即投资能力、市场占有率、水电技术、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国际化人才队伍。

三峡工程建设进程中,三峡集团的全部资源都用在了这一世界最大水电工程的建设上,积累了世界一流的水电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同时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实力,因此,三峡集团的投资开发能力、水电技术能力和建设管理经验是国内外大部分水电企业无法与之比较的。如今,三峡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公司。2014年,三峡集团清洁能源可控装机容量5021万千瓦,投资形成的权益装机容量约1000万千瓦,在建工程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

早在2012年,三峡集团就以27亿欧元入股葡萄牙电力公司,成为这一西方典型跨国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当时葡电公司的规模与三峡集团相当,装机容量在2300万千瓦左右,入股后,我们凭借21.35%股份成为葡电公司的战略主导者。这一投资非常成功,三峡集团每年都可以从葡电公司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2009年,三峡集团把当年我国水电行业专业从事国际工程业务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重组到自己旗下,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三峡国际投资公司(现更名为“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使三峡集团的国际市场跨越式地延伸到全球近40个国家。同时,三峡集团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使我们如虎添翼,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峡集团不是一个工厂,而是用它的投资开发能力、水电技术能力、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经验、人才队伍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投资、建设项目,带动我国水电行业上、下游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投资》:机遇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您认为海外市场会面临哪些风险?企业是如何规避风险的?

陆国俊:比起国内投资,海外投资的风险更大,风险因素更多种多样,每一个海外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都非常艰辛。

就投资环境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技术在各个方面都相对成熟,社会资源也非常丰富。但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环境与中国相比差距很大,他们大部分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开发者去建设,比如修路、架桥等,我们必须先进行第一轮开发,然后才能启动工程,这些基础设施成本的投入为海外项目开发加大了难度。

此外,境外政府和企业的办事效率相对较低,项目在海外的开发进程比国内慢很多。在国内一年可以完成的项目,到第三世界国家可能三年也无法竣工。

除投资环境较差、工程进度缓慢,当地的移民征地问题更是一件大事。很多国家的土地是私有化的,政府可能又是弱势政府,作为一个外国企业要在当地移民征地建工程,所遇到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我们三峡工程由政府主导移民130万人,我们的移民在政府统筹安排下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安居乐业,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峡集团在海外项目移民征地问题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召开当地居民听证会等方法充分听取百姓诉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移民征地方案,同时主动帮助当地社会解决困难,我们在老挝投资建设一个水电站过程中,在当地出资兴建了一座容纳3000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赞扬与拥戴,使移民征地和工程建设得到了顺利进行。

谈到风险问题,不得不提到管理经验在应对风险方面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三峡集团积累了几十年的海外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出去拓展海外项目才成功地控制了各种风险,否则贸然走出去会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在评估风险时要摆正应对风险的态度,科学地判断风险,因为在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投资都存在着风险,关键在于对风险的把控。风险发生的机率到底有多大,是否在可控范围内,这些在项目投资之前都要做详细的评估和科学分析。如果风险是可控的,出现问题又能够解决,那就应该大胆去做,因为风险的另一面还存在很大的机遇。如果一说到风险,都从极端角度去考虑,就会因噎废食,什么投资都无法做了。

 

《中国投资》:有人认为,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目的是把国内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输送到国外,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陆国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我们输出的不是落后产能,是我国正在生产的产能,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次,我们确实存在产能过剩情况,需要向外输出,但就一带一路国家而言,中国输出的产能也是他们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够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因此,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件双赢之举,是对人类的贡献之举。

 

走出去升级版

《中国投资》:三峡集团卢纯董事长曾提出,要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的升级版。这是否意味着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不单是工程建设,而是有更深的内涵?

陆国俊:可以这样理解,三峡集团过去的国际化经营主要以单一的工程承包业务为主,后来,拓展投资领域业务。首先是并购葡电公司股权。今后,我们要响应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和“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战略部署,加大海外绿地项目投资开发力度,多做技术含量高,能带动我国产能和设备走出去的大型EPC总承包项目,以投资为龙头,以建设为手段,带动清洁能源行业全产业链走出去,在我国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过程中有所作为。这就是我们的董事长卢纯提出的“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的战略构想,三峡集团提出了“再造一个海外三峡”的战略发展目标,即在2020年实现海外可控装机、权益装机和在建项目装机2300万千瓦的目标。

 

《中国投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在三峡集团看来,企业未来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陆国俊:中央提出“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意味着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干预会越来越少,政策指导、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会越来越多,项目选择、投资决策、经营管理、风险把控交由企业去做。中央的这一提法十分英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准则,必将更好地推动企业走出去,使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成功。对于企业而言,政府简政放权,让企业自主经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仗可能会打得更好;另一方面,政府不再为企业经营把关,企业就更要加倍小心,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自己把控好风险。

企业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认为企业首先要制定好走出去战略,这包括战略意图、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手段、措施等。企业要弄清楚自己走出去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而不是随大流、赶时髦,别人走我就跟着走,而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特点分析和明确走出去的目的;同时要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确定走出去的方向,明确自己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领域和主营业务;战略目标制定要与自己的资源能力相匹配,脱离实际资源能力盲目追求大目标,会带来严重后果。其次是市场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方向,弄清自己的优势市场在哪里,进而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布局市场,集中“兵力”才能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另外,企业还要不断扩大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要通过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向世界上优秀企业学习,努力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与竞争手段,不断吸收国际化人才,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尽快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跨国公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去,并且走好,走远。

 

《中国投资》:积累了多年的海外投资经验后,目前,三峡集团对国家政策有何期待?

陆国俊:谈到对政策的期待更多的还是在金融领域,希望金融体制可以进一步完善,在增强金融体系活力的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希望国家可以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这都将为国企的融资过程带来更大便利。

此外,目前国有企业还是有很多体制上的约束,与民营企业相比,这种约束不符合市场化需求。希望政府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进一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