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的手段对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动手术,加快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文|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独提出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4大重点内容之一。最近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也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三农”工作的主线。这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什么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单独提出来,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会对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背后蕴藏哪些投资机会?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为什么要施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品种结构上,大宗农产品主要是玉米供给严重过剩,大豆严重不足,导致玉米大量积压在库里,存不下,销不动,而大豆进口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创记录的1880多万吨,自给率低于15%。在品质结构上,市场供给以大路货、一般化农产品为主,绿色优质和知名品牌产品少,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国内消费者到海外抢购奶粉就是这种结构失衡的典型反映。
其次是农业生产成本高企。随着农业物质投入、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等成本上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致使现阶段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不仅削弱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影响农民增收能力,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
最后是资源过度开发和透支利用。我国土地草场超垦过牧、地下水超采、土地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农膜残留率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资源“紧箍咒”越绷越紧,环境代价越来越大。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农业靠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传统老路已经走到尽头。
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像以往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那样,仅仅在农产品总量结构和比例关系调整上做文章,而要在影响生产端和供给侧的体制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的手段对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动手术,加快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但是,由于农业涉及到我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中长期看农产品供给紧的态势不会根本改变,稳定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其与其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考虑量的平衡,也要实现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既要调结构、优布局,又要调机制、转方式;既要突出发展生产力,又要注重完善生产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2亿多农户,覆盖面广,触及利益深,任务艰巨。这些都充分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特殊性。
改革6项任务
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按照这个要求,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优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强创新、补短板、深改革。
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推动供给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包含3个层次: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在品种上重点是减玉米扩大豆,支持发展优质稻(麦),在品质上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二是优化经营组织结构,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适当规模经营水平。三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推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绿色生产水平。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扩大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规模,扩围推进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开发符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特殊人群需要的新产品。积极发展壮大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析二、三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解决农业发展重大瓶颈制约,瞄准现代农业前沿技术,整合农业科研资源,集中开展重大科研攻关,进口在现代育种、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加工储藏、新型农资等领域方面,取得一批符合我国农业特色的技术应用突破,把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新模式导入农业生产全过程,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对15.46亿亩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深入推进农村道路改造、水利供水、电力(燃气、光伏发电)、光纤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等。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继续释放制度红利。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即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制度供给,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重点是抓好3项改革。一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继续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推进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核心的玉米价格改革,形成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的资源配置体制。二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体系,推动农业补贴由补生产、补流通向补收入、补生态转变。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细化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适度流转和自愿有偿退出等改革试点,激活农村大量的“沉睡资产”,让农民共享农村改革的发展成果。
5领域蕴含投资机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但不同行业、领域受到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我认为,以下领域受影响会更大一些,可能蕴含着潜在的投资机会。
符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求的优质高端农产品。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为此,一号文件适时提出了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要求,国务院也于2016年出台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安排。这意味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有品牌的优质高端农产品,不仅得到消费者青睐,有市场需求,也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前景看好。就大宗农产品而言,玉米受库存大量积压的影响,市场价格将延续低迷状态,东北农民卖粮难初现,收入受损较大,今年政府工作的导向仍然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鼓励种植大豆、青贮玉米、杂粮等。不过,对饲料企业、玉米加工企业和养殖户来说,却是好事,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增加收益。在稻谷、小麦方面,受2017年国家下调最低收购价影响,市场价格会略有下降,但优质大米和优质小麦,一直都是最受市场欢迎的,根本不存在卖难问题。
代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代种业和高效新型农资产业。现代种业、节水设备、智能农机、高效低(无)毒化肥农药、新型动物疫苗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集成,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这将意味着国家将加大对现代种业、节水农业、智能农机、高效低(无)毒化肥农药、新型动物疫苗等研发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加快这些行业发展,这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和具有研发优势及创新能力的农资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体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当前,传统农业受高成本和资源环境制约,增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为此,一号文件要求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现代食品工业接二连三,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可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价值链。农村电商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这些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具体典型代表,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如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达到20多亿人次,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当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属于刚起步状态,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农业领域应用进一步扩展,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农村网络消费总额将达到9000亿元。
农村健康养老育幼服务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补短板,其中一项就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一半左右的老年人在农村,超过1亿人,其中有1/3是留守老人;农村儿童数量约1.6亿,其中留守儿童6000万人左右。这个庞大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对营养、教育、健康、疗养、护理等社会化服务产生巨大需求。有研究预计到2020年农村健康养老育儿消费市场规模将达6万亿元左右。目前,国家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已全面放开养老机构准入门槛。谁能够提前在这个市场布局并探索出可盈利的服务模式,谁就能够占领这片蓝海。
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当前制约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关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打破制约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为此,一号文件提出,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逐步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力度,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更顺利地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这也意味着今后农村土地流转将更加顺畅,农业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将更加活跃,这有利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培育发展,为土地资本化和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更大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