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打造全球领先的多元知识集群
●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枢纽体系
●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规划实施保障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会同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是上海与周边 8 个城市协作发展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 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陆域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 万平方公里。
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
为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共同发展愿景,各城市应聚焦全球核心功能,各扬所长,加速融入世界网络;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对内紧密一体、对外链接全球。
1.多层次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
2.多中心演进
以多中心为导向,加快培育专业性全球城市与全球功能性节点,从多个维度加速 融入全球分工网络,逐步实现从参与到引领的发展跨越。
3.多节点分工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化交流五大全球核心功 能,实现顶级全球城市全面引领、综合性全球城市多维均衡、专业性全球城市长板显著、 全球功能性节点特色突出、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服务本土的分工格局。
顶级全球城市全面引领。顶级全球城市发挥全面引领作用,进一步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在各领域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上海市区(范围包括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浦东新区等 10 个区级行政单元):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建设,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补齐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短板, 成为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策源地,进一步集聚高等级文化设施。
苏州市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优势领域,补齐航运贸易与科技创新短板。重点提升链接全球 的综合枢纽能力,打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协办地,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引进与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承接上海最新科技成果转移。
宁波市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 化滨海大都市。发挥好宁波作为上海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区 的三大职能。提升航运贸易、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补齐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短板。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引进国家实验室、双一流高校等创新源,强化民 营创新,建设全球知名创新城市;提升“名城名都”影响力,建设亚太文化交往中心 与幸福宜居家园。
临港新片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 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 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重点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建设世界 一流滨海城市乃至国际上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
无锡市区:建设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更具竞争力的实业创新名城、更具吸引力 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重点拉长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化交流功能长板。引入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提高创新能力;彰显太湖名城魅力,打造 瓷都、佛学等文化名片;加快建设区域枢纽机场、全球性铁路枢纽、国际公铁联运枢纽。
常州市区: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重点拉长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功能长板。巩固智能制造核心优势,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 产业应用;发挥应用创新优势,树立民营创新典范;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为都市圈培 育与输送应用技术型人才。
南通市区: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 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重点拉长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功能长板,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制造、港口、贸易复合型智能制造新中心;放大沿江科创带的引领作用,营造特色双创生态,成为大都市圈创新创业新首选。
嘉兴市区:建设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开放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地。重点拉长科技创新功能长板, 发挥嘉兴枢纽区位优势,建设长三角会客厅;引入应用型基础创新源和技术应用型创 新源,做强国际性科创平台,建设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湖州市区: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美丽繁华新江南、湖光山色 生态城,创新共享新经济、绿色智造科学城。重点拉长文化交流功能长板,高水平建 设绿色智造城市、生态样板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和美 丽宜居城市。承办更多国际会议、赛事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旅游国际知名度。
舟山市区:建设自由贸易先行区、海上花园会客厅。重点拉长航运贸易、文化交 流功能长板。建设自由贸易港,强化国际专业性会展等功能,构建国际一流的江海、 陆海联运服务中心。积极承办海洋、贸易等主题国际会议,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
匹配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规划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提出 廊道引领、网络流动、板块协作三大核心理念,以空间模式转型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1.廊道引领
培育七条区域发展廊道,作为引领区域要素集聚与紧凑发展的空间骨架、串联关 键节点的核心载体,实现紧凑发展。培育沪宁、G60、沪湖、杭甬四条区域创新廊道。培育宁杭、沿江沿海、通苏嘉甬三条区域特色功能廊道。
2.网络流动
完善南沿江、北沿江、环杭州湾、沪通 – 沪甬、西太湖、常泰等六条次级发展走廊与交通网络,作为多中心、多节点的联系支撑,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完善多层次的区域交通网络,支撑资源要素的多向流动,以都市圈轨道为重点,覆盖次区域及下位空间层次。
3.板块协作
划分环太湖区域、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区域、长江口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五大战略协同区,聚焦战略资源与跨界问题,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实现开放互动。
4.层级传导
建立“大都市圈(全域)——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协作示范区(区县级)——跨界城镇圈(镇级)”四层级的空间协同框架,聚焦不同空间尺度协同重点,围绕创新、交通、生态、人文四类关键协同要素,指引协同规划编制与系统行动实施。
打造全球领先的多元知识集群
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四类创新源,即前沿基础科学创新源、应用型基础创新源、技术应用型创新源及未来科技创新源,引导四类创新要素在都市圈不同功能层级的合理配置,补足创新短板、强化创新特色,形成更强大的内生创新体系和全球领先的多元知识集群。
都市圈将形成上海中心、苏州金鸡湖、 宁波甬江、临港滴水湖、嘉定安亭、无锡太湖湾、常州两湖、溧阳天目湖、南通崇川、南通通州湾、嘉兴南湖、湖州南太湖、德清临杭、舟山本岛共 14 个支撑自主创新发展的知识集群。到 2050 年,都市圈将成为内生动力强劲的高水平创新共同体。
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
都市圈将以共同建设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为目标,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带动的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发展进行针对性引导。
加速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枢纽体系
打造支撑全球城市功能体系的世界级机场群,促进多机场专业化分工,持续提升上海核心机场群服务能力。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推动上海港功能提升,发挥都市圈港口群水铁、水水联运特色。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重点完善城际和市域(郊)铁 路网络,促进站城融合发展,革新轨道建设运营机制。同时,持续推进高品质的低碳、绿色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构建“一心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一心”即太湖生态核心;“三带”为长江生态带、钱塘江生态带、滨海 生态带,协同实施“三带”生态修复,重点加强滩涂湿地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修复、 沿线生态化发展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多廊”为山湖生态廊道、山海生态廊道、湖海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等,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区域生态廊道的保护与管控。
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全过程的规划认定实施和评估维护机制,确保规划共同编制与认定、长效对话与实 施、动态维护与评估。鼓励建立开放式的实施协商机制,推动多种类型的跨界协同地区规划编制,并以现有合作组织机构和机制为基础,共同推进多层级的跨界地区协同工作。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实施的机制,激发政府机构、专家智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协商共议、对话共谋,实现上海大都市圈的价值认同。
【此文为《简介》缩编版,完整版见《中国投资》官网https://www.tzzzs.com、“中国投资参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