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区域城镇 > 城镇化不靠人推靠规律——专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青林

城镇化不靠人推靠规律——专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青林

文/ 董光耀

城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要抓住历史机遇,以市场为主导,由政府来引导

城镇化的规律

《中国投资》:中国一直期望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也做了很多探索。那么,我国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

张青林: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自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以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从经济结构看,第三产业对GDP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由于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充当消费需求的“倍增器”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器”。

同时,2014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需要总结和解决,这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

因此,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强化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康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二,当前怎样集中力量做好“一融双新”工作,要定计划,出成效,求突破。

《中国投资》: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是什么?

张青林: 所谓规律,是当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随着工业形成产业支撑后,农民的生产力得以释放,被释放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则必然会到城镇中去找工作,去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的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工业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等。解放生产力,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动力。而城镇化反过来又推动工业化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城镇化是世界工业发展过程必然发生的规律,也是走向现代化、实现经济强国的必然之路。从历史来看,比如英国工业革命之后,释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就是城镇化的开始。后来美国汽车工业崛起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也使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反观中国,为什么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也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个历史阶段,而且是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从内部环境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规律。

因此,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抓住历史机遇,遵循规律,以市场为主导,由政府来引导。西方发达国家是城镇化的先行者,他们也走过很多弯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引导来回避很多错误做法,取其长,补其短。以比较理想的模式,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避免走弯路

《中国投资》:中国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既学习一些国外的经验,也在摸索自己的路径。您觉得,中国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哪些路径是需要避免的?

张青林:第一,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是一时短暂的投资热潮,要积极稳妥、遵循规律、科学有序地推进,不能走急于求成、一哄而上的“大跃进”之路。

第二,要发现并培育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形成长期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可持续就业率。坚持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第三,要防止与城镇化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速度滞后,影响新型城镇化工作快速推进。

第四,要强化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建设百城争艳的新城镇。不走一味追求“现代化”形式的城镇化造城之路。

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走全靠政府投资之路,政府投资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要通过运用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和财政改革措施,调动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共同投资并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国投资》:您刚才提到城镇化需要有产业支撑,怎么看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

张青林: 产业发展是我们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就不会出现城镇化现象,即使出现也不会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没有产业支撑、“有城无产”的城镇化。并且,这种产业支撑,并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视角,而是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视角。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布局,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相扣的城市格局,以大城市群为主体,让各个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并使城市群之间产生积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这样的城市产业布局就能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常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市民化后要有工作,有收入,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并且有不错的生活品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产业支撑。比如说,河北省高碑店市的白沟镇,以制作箱包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了,农民有钱了,盖了很多以箱包为特色的商城,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箱包集散地,这自然就推动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要使产业发展的速度超过城镇化发展速度,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度城镇化,避免城市病。

《中国投资》: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就是土地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张青林:农村土地问题是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是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就是要合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农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明晰产权归属,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以土地承包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包括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样就可以逐步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上市,并和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同地、同权、同价,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同时,一定要用法律保护好耕地红线,避免因利益驱动而造成耕地流失。还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确保农民的用益物权。

走自然发展之路

《中国投资》:习近平提出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您怎么评价这一理念?我们怎么做能够实现这一理念?

张青林:总地来说,这就是我们从关注城镇化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是我们建设新型城镇的智慧支持和创作源泉,建筑本身是一个时代的各种因素综合体现,是多学科交叉的成果,其中就包含着乡愁元素。乡愁指的是记忆中的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是最宝贵的精神家园部分。所以,要实现这一理念,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观。要把生态环境、营造技术和历史文脉3者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精心保护好弥足珍贵的乡愁。

国外发达国家也是一样,最美的风景往往在一些小城镇,因为他们非常注重传承当地的历史脉络,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而不只是要体现有多么现代感,多么新奇特。也就是说,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一定要传承好历史的记忆,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中国投资》:您觉得,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是怎样的一种路径?

张青林:毫无疑问,我们还是应当坚持走自然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所谓自然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就是指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之路。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所有农村都适合推行城镇化。因此,我们既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还要建设美丽乡村,这才是美丽中国。同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城镇化就会健康发展。否则,中国未来将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带病”的城镇。有些地方只看到城镇化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没看到是否具备推行城镇化的条件,盲目推进不是城镇化的自然发展之路。

总之,我个人觉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遵循下面几点:首先,我国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根据城镇化规律,实际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完成好历史重任,从经济大国变成现代化经济强国;其次,既然任务已经明确,战略目标已经清晰,就要想好怎么干,要组织落实,调动人才,依靠人才,组建团队,分工协作,科学规划,设定模式,制定标准,意在笔先,先行示范,及时纠偏,掌控节奏,稳中求进;第三,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全国一盘棋,五化同步,整体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联动,有机配合,努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