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城中村拆迁改造,土地集中连片规划开发,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
通过开发建设新城新区,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是近年城市发展普遍遵循的路径。随着城市边界外扩,原本处于城市周边的村庄逐步演变为“城中村”,成为城市发展挥之不去的“伤疤”。威海市自2007年以来便开始推动市域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以政府在土地出让开发环节的合理让利作为杠杆,有效地激励了居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合作参与改造,提升了居民和村集体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其经验值得借鉴。
威海市改造城中村的主要做法
(一)通过土地出让收益返还的方式让利于民
在扣除相关税费之后,政府将所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的80%返还给村集体,后者在优先保证所属居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前提下,将资金用于村庄改造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土地出让收益余下的20%则与城市建设税费等一道作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支。环翠区竹岛办事处戚家庄居委会通过改造以每亩84.2万元的价格出让土地165.19亩,返还给该居委会5041.26万元。
(二)房屋等面积置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威海农村宅基地大多占地两分(即133平方米),新居每套大多70~80平方米,居民通过补差价方式一般可以获得两套房子,若不愿意购买新房,多出部分还可以选择货币补偿。张村镇前峰西村周万玮家的老宅子190平方米,置换两套共计166平方米的新房之外,余下的24平方米还获得每平方米3000元的补偿。据周万玮介绍,村里一部分居民获得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每个月能获得600元左右租金。
(三)通过原址安置方便居民生活就业
与异地回迁不同,威海市选择原址就近安置,方便居民在家附近的公司就业。张村镇600多家企业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走访的前峰西村周万玮的儿子就在本镇的威高集团上班,距离家里仅15分钟车程。古陌村在改造之后规划预留了产业发展用地,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近400个摊位的早市,为本村及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四)为村民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为实现老年村民住进新居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威海市出台政策,60周岁以上的村民一次性缴纳5.1万元,就可以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张村镇前峰西村的村集体为127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支付一半养老保险资金,共花费324万元。目前,这些老年人大多每人每个月能获得超过1000元的“退休金”,这笔资金用于过日子基本没问题。
(五)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壮大集体经济
威海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同时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图把农民转变为居民与“股民”(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里成立股份公司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村(居)委会负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股份公司在支付日常物业运营维护费用之外若有剩余,则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支付物业费;若是还有剩余,则会按照股份制改革确定的股份给成员分红。
威海市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效果
(一)居民财产增值
截至2014年底,威海市已实施改造5.2万户,4.6万户完成回迁,共涉及88个城中村,将近400万平方米。居住在城中村时,大多居民一套平房价值大约6~8万元。经过改造之后,每套房子价值在60~80万元之间,增值约为10倍。据粗略统计,88个村居改造完成后,将一次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120多亿元。地处市中心的古陌村,改造过后的房子每平方米超过1万元;张村镇的城中村改造过后,每平方米房子单价也超过4000元。
(二)居民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中获得长期收入
与其他城市“因拆致富”“由富返贫”不同,威海市拆迁方案为集体留足了长期发展的空间。88个城中村改造完成之后,一次性增加集体收入30余亿元。与此同时,还配套了产权归村集体的商业设施238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可达2亿多元,平均每个村居400多万元。大多数村居将这笔收入用于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缴交物业费、社保,若有剩余则用于进一步开发建设。前峰西村集体为成员支付每个月每平方米0.6元的物业费,每年还能实现1000余元的分红。
(三)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观
借助城中村改造契机,市区36条“半截路”全部打通,新增城市道路360万平方米;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63所,停车位12.8万个,新建、扩建中小学55所;新增集中供热和燃气用户5.2万户,过去不能供热的老楼房通过这次旧村改造也与主管网成功连接,使老楼得到了新的设施配套;16条河道完成清淤整治,新增绿地570公顷;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为城市发展储备了空间
通过城中村拆迁改造,土地集中连片规划开发,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中心城区共腾出2.1万亩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与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腾退一同,为城市长远发展开拓了空间,蓄备了后劲。此外,这些土地的出让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资金的压力。
(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调研组成员:黄跃 魏劭琨 张惠强 赵蕃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