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以人为本的农村振兴

以人为本的农村振兴

文|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前院长、教授

导读


“城镇化”很容易被误解为农村变城市——生产城市的东西、享受城市的消费。这种一边倒的发展模式无助于农村发展,也不利于城市发展。农村应发挥它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农村的比较优势

“土地增值”和“城乡互补”

 

什么是农村的比较优势

今天的中国已是小康社会,今后的发展就是满足温饱之余的追求。衣不单是护体,是穿的享受;食不单是济饥,是吃的享受;住不单是栖息,是居的享受;行不单是交通,是游的享受。

穿的享受品味层出不穷。现今,“穿的文化”趋向追求天然材料;饰物和摆设也追求真朴,选用地方材料和地方手工;个人卫生和美容追求自然,选用天然材料和现代化的古法炮制。地方的“特色工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吃的享受随着“健康饮食”的时代来临发生变化,农村的机会来了。按地方水土和气候特性,加上科技支撑,可以开发出各式各样防疾病、保健康、美颜容且色、香、味俱全的地方性农、林、渔、牧品种,非但满足内需,更可外销。地方的“特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住在城市的人很向往乡间的清静悠闲生活。他们不会放弃城市的方便和热闹,但是去农村度假、旅行、暂住、短居却是爽意的。度假村越来越普遍,但接下来发展的会是“第二家居”,也就是城市周围两三个小时车程之内的“小别墅”,既是享受,也是投资,更可以是年老退休的居所。这可能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农民进城留在村里的住所)。合理的土地利用、弹性的产权制度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发挥农村“特色环境”的比较优势。

游的享受可能是最有开发潜力,尤其是偏僻的地方。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早已被大的旅游企业占领了。但是,新的趋势是极限运动,如攀峭壁、闯激流、探深洞、冰川滑雪、野外生存、假象野战等等;还有益智旅游,如观鸟兽、采标本、掘化石、追踪物种演变、观察原始生态等等。这些都是在远离人烟的沙漠、荒原、莽林、乱岗处寻刺激、找新奇,穷乡僻壤、边远山区的劣势就变成优势。

 

“土地增值”和“城乡互补”

每一个村庄或城镇都应因地制宜去利用它的优势,但也需要有政策支撑。

中国的土地开发有一个特别的机制——建设用地指标(没有指标就不能开发)。为此,指标是“有价值”的,起码从开发商的角度去看如是。他有出价的能力(因为指标的使用可以为他赚钱)和意愿(因为他要跟别的开发商争指标),但如果没有出价的渠道,就会带来政治和道德风险。指标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有偿使用”?
我认为指标有偿使用会对农村振兴发挥极大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拆解:土地增值和城乡互补。

先谈土地增值。增值不是开发者创造的,是社会创造的。差不多所有国家都有土地增值税(有直接、有间接),但往往有很大的政治阻力。中国的指标制度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基础和有效的渠道去把土地增值收归社会。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可以用来把发达地区的土地增值收益用来支撑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振兴。

例如,市政府可以先把一部分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扣除了特别用地、交通与水利设施用地之后)按惯用的方法分配给各区(县),其余的部分作“有偿”分配,用“竞投”方式(暗标会比较合适)。市内发达区(县)的出价会高,欠发达区(县)的出价会低,甚至不参加竞投。出价高低反映该区(县)对指标的需求和出价的能力。其实,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区(县)在落标前就已经有了把握可以从开发商处拿回标价。区(县)之间的指标竞投只不过是把大部分的土地增值从开发商手里转回到市政府(社会)。

城乡互补又是甚么意思?发达区(县)的地价高,当然有其本身条件,例如交通方便、环境舒适、公共设施齐全、劳动力集中、消费力集中等。但在相当程度上这是欠发达区(县)的“贡献”,分正面和负面。正面是欠发达区(县)为发达区(县)供给劳动力、副食品、消闲场所,又提供新鲜空气、清洁水源、健康环境等等;负面是欠发达区(县)承受着市政府投资向发达区(县)倾斜而导致欠发达区(县)的公共设施不足、交通运输不便等等,又承受着发达区(县)排出的污水、废气、废物而导致欠发达区(县)的生态和环境破坏。这些正、负面贡献都反映在发达区(县)和欠发达区(县)之间的地价差距上。可以说,欠发达区(县)贡献了发达区(县)的土地增值。用这些增值的一部分去支撑欠发达区(县)发展是公平;支撑它们按各自的比较优势去发展是效率。

市政府可以设立一笔“土地账”,“收入”来自市主持下的区(县)竞标(其实真正出钱的是开发商),“支出”是用来支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帮助它们发挥比较优势,包括用来改良土壤、修复生态、稳定河岸、清理污染等。这笔账必须透明

——取于土地、用于土地;也必须灵活——战略性和选择性去发展农村的特色农产、特色工艺、特色旅游、特色居住环境。

看来,指标有偿使用和分配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制度优势去为农村振兴创造出合国情、合逻辑、可操作的有利条件。

 

编辑 | 肖静秋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