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开普殖民地的建立

开普殖民地的建立

2024年7月

文|刘伟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片提供|刘伟才

 

导读

正是这个地方,在后来成为非洲大陆最强大的白人移民殖民地的源点和世界性的战略要地之一

绕行的欧洲人

从“哈勒姆号”到范里贝克

结语

 

 

15世纪末,葡萄牙人绕过实际上是“风暴角”的好望角。此后,欧洲人虽然时不时在好望角一带登陆,但并没有长久立足的打算。彼时,南部非洲南端的这块土地似乎并没有明显地能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反倒是“劝退”的点比较多。但正是这个地方,却在后来成为非洲大陆最强大的白人移民殖民地的源点和世界性的战略要地之一。

 

⬆ 欧洲人与科伊人贸易


绕行的欧洲人

葡萄牙人第一次绕过好望角时,所见的似乎只是两洋交汇处的风高浪急,开普褶皱带的群山形成层层屏障,使海上的人看不到内陆的情况,唯一可称吸引的是远望可见的海岸上的科伊人(Khoi)和他们的牛羊群。

当时,葡萄牙人远航的目的主要是扩展贸易,而好望角一带的科伊人并没有多少能让葡萄牙人产生兴趣的商品。1497年,达伽马在好望角以北一带登陆,他向科伊人展示金、银、珍珠和香料等,但后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更严重的是,葡萄牙人与科伊人的这场相会很快就因语言不通、互相信任不足等原因而演变成冲突,葡萄牙人遂离开。数天后,葡萄牙人到达好望角,但并没有登陆。此后,葡萄牙人又往东向北,一路除了令人担惊受怕的风浪外,就只有零星闪现在海岸的科伊人。

此时,葡萄牙人已基本认定,至少从扩展贸易的角度来说,好望角一带并没有明显价值。即便是过了好望角,继续在印度洋上向东北航行,所过之处的情况也差不多:航行风险大、没有多少贸易机会。只有在进入莫桑比克海峡北部后,景象才会明显不同:斯瓦希里海岸有众多繁荣的港口和城镇,黄金和象牙等商品似乎非常丰富,那里的人们也对欧洲人的布匹、珠子、金属制品等有浓厚兴趣。于是,葡萄牙人最终选择在莫桑比克岛一带立足,这里的自然条件要好一些,也更接近印度洋世界的人烟财富集聚之地。1510年,葡萄牙人在好望角一带与科伊人发生严重冲突,曾任印度总督的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在冲突中被杀,葡萄牙人对好望角的兴趣完全丧失。

但不管怎样,绕好望角的航线还是逐渐开辟出来,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荷兰人等的船只时不时经过。但他们考虑的往往是尽快驶离这片风浪区,而不是上岸。甚至在一些地方还需要尽量远离海岸,以防船只被风浪压迫,搁浅沙滩或者撞向岸边岩石。如果上岸,则往往是两个原因:急需新鲜食物和淡水,船只或船员难以支持继续航行而不得不上岸。法国人曾上岸猎取海豹剥皮取油;英国人曾因船员坏血病严重急需新鲜食物而上岸猎取野禽和捡拾贝类,并从科伊人手中换取活牛活羊;荷兰人曾在桌湾下锚,将船上的病患带到岸上疗养,还猎取海豹、蹄兔等制腌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非洲大陆南端的认识基本只限于时常经过和偶尔停靠的几个海湾,而且这种认识也具有明显的表面性:比如荷兰人命名的“贻贝湾”(Mossel Bay),是因为当时他们新鲜肉食供应短缺,只能采贻贝度日;“肉湾”(Flesh Bay),是因为他们在久缺新鲜肉食之后终于等到了科伊人的出现并从科伊人手中换得了一大批牛羊,一时肉食丰富;“鱼湾”(Fish Bay),是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够很容易地捕到鱼;“桌湾”(Table Bay),则是因为那每次都看到的如桌子般的平顶山。除了这些因为即时需要而被记录下来的海湾外,当时欧洲人对于近海内陆的地理、物产和居民等几乎一无所知。

 

描绘1652年范里贝克登陆的画作


从“哈勒姆号”到范里贝克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意欲利用绕过好望角的航线,介入印度洋贸易。荷兰人偶尔在好望角一带短期停靠休整并获取牛羊和海豹油脂等,也曾有人登上桌山,望见内陆的一些平整谷地,提出这些地方应可以种植谷物、水果,再就是可以开展皮毛、海豹皮和油脂贸易等活动;因为还看到了大象的脚印,这些人还提出有可能开展象牙贸易。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也从保护东方贸易并应对来自法国、英国威胁的考虑出发,探讨在南非的某个地方建立定居点和中转站的可能。但总的来说,东印度公司对好望角一带并没有明确且坚定的兴趣,它当时的主要动作是跟葡萄牙人争夺莫桑比克岛的控制权。

164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哈勒姆号”(Haarlem)在试图停靠桌湾获取淡水等物资时被强风吹上海滩。船只无法继续航行,但整体得到保全,船上的物资和货物等也没有多少损伤。于是,船员上岸,等待后续有船来时再作安排。少量武装人员在岸上筑起简易堡垒守护货物,其他船员——包括名为林德特·扬森(Leendert Janssen)和尼古拉斯·普罗特(Nicolaas Proot)的两名船员——则到桌山谷地的一条溪流边设营。当时,他们手上有蔬菜种子和田园工具,于是就开了一块地进行种植,然后意外地发现卷心菜、南瓜、萝卜、洋葱等生长得非常好。在此期间,科伊人也带着牛羊过来开展贸易。此外,在有枪的情况下,可狩猎的野生动物也很多。鱼的供应,则更不在话下。当时,正值春夏之交,气候也非常宜人。于是,这些失事船只的船员们,就在岸上快乐地度过了约半年的时间。

回到荷兰后,扬森和普罗特写了一份材料,力陈桌山一带的优良条件,包括可以种植各种水果和蔬菜、可以从科伊人手中购买充足的牛羊、可以养猪、可以狩猎海鸟和捕鱼,这些除了能够供应东印度公司过往船只外,还能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此外,还有海生的鲸鱼、海豹和陆上的羚羊等野生动物,也是重要的物资和贸易商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在扬森和普罗特看来,科伊人没有有力组织,较为温顺,只要跟他们和平相处,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教化”,至少能够比较有效地对付他们。扬森和普罗特还表示,这么好的地方,居然还没有欧洲人关注,言外之意,就是公司要尽快抓住机会。

材料提交到公司领导层后,很快就有了回应,但研究讨论仍花了比较长时间。最终,公司于1651年确定了相关计划,并委任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具体负责实施。根据计划,范里贝克带领船队驶往好望角,登陆后应先用随船携带材料建立木屋,然后寻找合适地点建立四角安放火炮的堡垒;堡垒应有可容纳70—80人的住房和配套设施,还应包含可种植果蔬和放牛的土地。这些工作完成后,船先离开,人留下种地放牛,以为公司过往船只提供补给。另一方面,公司要求,不要与科伊人发生冲突,而是要尽量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以保证定居点安全和牛羊供应;尽快划定定居点地界,地界划定后不得公司允许不能扩展。

1652年4月,范里贝克一行抵达桌湾并登陆,然后着手选址并修建堡垒,安置人员。实际的过程与扬森和普罗特报告中所说的什么都好还是有出入,比如很快就与科伊人发生了一些冲突,很多人患上了痢疾,堡垒建造受到风暴雨水的影响,狩猎陆上野生动物也不像说的那么简单,鲸鱼确实很多但没有人能腾出手来进行捕杀,大片土地的开垦更是不容易。在经历了初期的忙乱后,范里贝克派出一些人对邻近的海岸、岛屿和陆地进行了探查,初步了解了定居点附近土地、物产等方面的情况,与科伊人的贸易也稳步有序地展开——此时,科伊人发现,这一大群热火朝天地不知在干什么的人,似乎与他们此前碰到的零星小股白人不同了。

 

⬆葡萄牙人与科伊人武装冲突


结语

荷兰人用篱笆围起来的定居点后来被视作种族隔离发端的象征之一,“将白人赶下海去”是后来南部非洲激进民族主义者所使用的一条颇能引起共鸣的话语, “收回自1652年以来被白人抢占的一切土地”则是当下南非部分激进主义者的一种口号。不管怎样,1652年开普殖民地的建立确实是南非乃至南部非洲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正是这个地方,在后来成为非洲大陆最强大的白人移民殖民地的源点和世界性的战略要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