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在的位置: 中国投资 > 热点推送 > 正视古代非洲——读《全球史中的古代非洲》

正视古代非洲——读《全球史中的古代非洲》

2025年1月

文|刘伟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片提供|刘伟才

导读

每个非洲人都要像世界其他地区的人那样了解自己最遥远的过去,因为在那遥远的过去,非洲人也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向世界其他地方输出过自己的商品和知识

 


非洲古代史的研究与书写长期面临资料薄弱的限制,尤其是文字资料薄弱的限制。资料薄弱导致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信息模糊乃至缺失、历史事件难以明确、历史进程难以有效串联并等诸多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古代非洲似乎确实没有多少可以或者值得呈现的东西,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外部世界影响的结果。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非洲古代“无历史”、非洲古代文明“外来”等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还有一些人则惯于忽视非洲内陆腹地,而只将目光投向非洲沿海,尤其是那些与所谓“文明中心”相近的沿海地区,以此强调海外因素之于非洲发展的关键意义。更进一步,为了让种种贬低非洲内生力量和非洲人主动性的论调更有说服力,一些人还刻意地将埃及和北非——尤其是埃及——剥离出去,强调这些地方不属于非洲,而是属于西南亚毗连带或者地中海世界。大致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这些观点受到了集中的挑战和批判,但它们的影响至今仍难说完全根绝。面对这种局面,持续地围绕非洲古代历史推进基础研究很重要,持续地传播非洲古代历史知识并提起人们尤其是非洲国家人们的关注也不可忽视。

克里斯托弗·埃雷特的《全球史中的古代非洲》一书综合运用考古资料和语言资料,介绍和分析了古代非洲在技术创造、农牧发明、城镇发展、长途贸易等方面的成就,强调了古代非洲在全球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再次提起了人们对非洲古代历史的关注。

埃雷特认为,古代非洲在制陶、冶金和纺织三个方面展现了技术创新的能力。这其中,炼铁技术最值得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炼铁术是由阿拉伯半岛经红海传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在西面则是由腓尼基人经北非带入。位于今苏丹境内的麦罗埃城遗址因在20世纪初发现大量铁矿渣堆而引起注意,当时的研究者承认麦罗埃存在成规模的炼铁活动,但强调麦罗埃人掌握的炼铁技术是由亚洲经由尼罗河谷输入;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还赋予麦罗埃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炼铁中心的地位,强调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炼铁技术都是由此传出。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在麦罗埃之外的其他若干地方,也在很早时就有了炼铁活动,比如尼日利亚北部的诺克文化遗址以及乍得湖盆地西南、卢旺达等地的炼铁相关遗址等。古代非洲铁文明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研究却非常薄弱的问题,过去的观点或许并非没有合理之处,但显然不能简单地奉其为圭臬,持续的发掘、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过去的观点进行补充或修正仍是基本的方向。

埃雷特指出,古代非洲在农作物培育和牲畜驯化方面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实际上,如果承认非洲在地理、气候、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多样性,就很难想象非洲人在早期农牧业发展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埃雷特利用语言证据追溯非洲的农业发展和与之相关的观念和技术非洲大陆内部的传播和向外部世界的输出,他列出了非洲为世界贡献的若干种作物如西瓜、葫芦、香瓜、豇豆、玫瑰茄、罗望子、珍珠黍、高粱、白扁豆、龙爪稷、蓖麻等,还指出驴也是由非洲人驯化。

埃雷特强调,古代非洲在城镇发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跨撒哈拉地区。在跨撒哈拉贸易的带动下,撒哈拉沙漠北缘的一些族群或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在较早时期发展起了一系列的城镇;往南,在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地区,也有一系列的城镇,它们不仅承接着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商品,还承接着来自南方森林地区的物产,是所谓“骆驼与独木舟交汇”的地方。古代非洲的城镇有自己的依托和特色,城镇的统治者或管理者们也注重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尽力吸引商贾,发展贸易,造就了一个个的交通枢纽或商品集散乃至制造中心。关于这些城镇,不仅有以阿拉伯人为代表的旅行者的文献记录,还有近代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非洲古代历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进一步,埃雷特还强调,古代非洲的一些地区有活跃的贸易和相应的贸易网络,即便只是物物交换,也仍能展现古代非洲人在商业方面的能力和进取心。事实上,古代毛里塔尼亚南部、撒哈拉沙漠内部、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地区乃至非洲内陆的赤道森林地区,很早就有不绝如缕的特定路线和网络上的商品流动,中西部非洲地区黄金、柯拉果、铜、盐等商品的流动自不必说,还有像箭头、磨石、食物、宝石、活体野生动物等之类。而在赤道森林地区,铁制的双铃、刀具等也特别引人注目。实际上,诸多关注非洲古代经济的研究已经确认,古代非洲内部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贸易网络,也有特定的商人群体,古代的阿拉伯商人或者热那亚商人也好,近代的殖民商人也好,当他们扩展自己的贸易时,很多就是利用了既有的非洲人贸易网络。

在叙述了古代非洲在多个方面的创新和成就后,埃雷特还专门对将古代埃及与非洲割裂的做法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将古代埃及置于尼罗河谷、非洲之角和东部撒哈拉的更广大世界中去考察,强调了古代埃及的文化、宗教和机构等深植于非洲土壤的事实。

如何将古代非洲的历史融入全球历史来进行讲述?这不仅仅是一个观点、取向的问题,更涉及到具体的书写本身。对此,埃雷特采取的方式是明确一些早期世界历史的主题,强调世界各地的人们总归是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在围绕这些主题探索、生活。也就是说,在古远的时代,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经历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形式、规模等会多种多样,但人们所关注并从事的确实无非就是制陶、冶金、纺织、驯化作物和牲畜、建立城镇、发展贸易等这样一些活动。显然,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非洲人在这些方面无所作为。

一个常常容易忽视的事实是,对非洲和非洲人的贬低其实只是在近世数百年才比较突出,在近一百余年才特别猖獗。在这段其实并不算长的岁月里,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支配下的书写构成了一种无形的桎梏,使人们无法恰当地认识和理解非洲的过去。但如果超越这一百余年或者这数百年,去除思维和话语里的殖民主义影响,人们也许就能够看到一个即便只有平常的成就但却也如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有正常的成就的非洲。

《全球史中的古代非洲》是一本并不算厚的书,因为相关主题的资料本身仍很薄弱或者研究本身仍在进行,一些论述严格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甚至显得有些牵强。但在埃雷特看来,必须在非洲人中广泛传播历史意识,每个非洲人都要像世界其他地区的人那样了解自己最遥远的过去,因为在那遥远的过去,非洲人也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他们有自己的技术和发明,有自己的城镇和商业,向世界其他地方输出过自己的商品和知识。而从更高层面来说,目的也许并不是要让人们知道非洲过去有什么和非洲人过去做过什么贡献,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非洲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都属于人类,至少在最初的年代里,大家的探索是一致的。

 


《全球史中的古代非洲》
|Christopher Ehret, Ancient Africa: A Global History, to 300 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3|

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埃雷特(Christopher Ehret),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非洲语言学家,非洲历史学家,对多种非洲语言有开创性和深入研究,亦是以语言资料和历史语言学方法研究非洲历史的代表人物。著有《重构原亚非语》《非洲古典时代:世界史中的东部与南部非洲》《 历史与语言证据》《19世纪前的非洲文明》等。

目录
1. Introducing the Issues and Themes
2. African Firsts i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3. Ancient Africa and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4. Towns and Long-Distance Commerce in Ancient Africa
5. The Africanity of Ancient Egypt
6. Africa and Africans in Early Glob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