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马燕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导读
●都市圈
●城市群
● 经济区
都市圈
都市圈是指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产业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区域。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可称之为都市。大都市是人们的习惯说法,不一定符合逻辑,因为没有小都市;二是都市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都市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三是都市圈内存在一个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趋向于金字塔型,都市是最高级别的城市;四是在都市圈内,都市与周边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产业链条的延伸或市场的一体化,即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和市场联系;五是都市圈的区域范围取决于都市的规模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度,都市的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都市的辐射距离越远,都市圈的范围越大。
“都市圈”概念源于日本。1951年,日本学者木内信藏研究日本城市后,提出了“三地带学说”,即大城市的圈层由中心地域、周边地域和外围腹地三部分构成。后来,木内信藏关于“都市圈”的思想发展成为“都市圈”理念,得到了日本政府部门的认可。1954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将“都市圈”概念界定为“以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为周期(通勤时间),可以接受该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区域范围”。可见,日本对都市人口规模界定的下限为10万人。20世纪6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制定了《大都市圈建设基本规划》,界定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者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且附近存在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上下班通勤人口占本地人口的比重在15%以上,大都市圈间的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输量的25%。1995年,日本总务厅国势调查中提出“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的基准定义为:作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及其周围的15岁以上常住人口中有1.5%以上到该都市通勤(上下班)或通学(上下学)且与该都市在地域上相连的市町村。日本主要用通勤指标来界定都市圈。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地理、规划、经济等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都市圈及其相关问题。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起业等提出,都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依托,包括周围地区的中小城市,所形成的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1996年,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建研究员提出在中国规划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他认为,都市圈的地理含义是指在现代交通技术条件下,直径为200~ 300公里,区域范围为4~6万平方公里,人们可以在一天内乘汽车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特定区域。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研究所肖金成研究员等在《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中提出,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以一个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效应,形成城市圈(城市不可能孤立存在,凡是城市都有影响范围,谓之城市圈)或都市圈。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若干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规划范围地跨苏皖两省,以南京为核心城市,半径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市和常州市的溧阳市、金坛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之后,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的发展规划陆续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2022年1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城市,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的区域范围,土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一般情况下,都市圈的区域范围由都市的辐射半径决定,都市的规模越大,其辐射半径越大。因此,城市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可以认定为辐射带动功能强的都市,辐射半径可达到100千米左右,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可达到150千米左右,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可达到200千米左右。
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密集分布着数量可观的性质、类型和规模各异的大中小城市,城市体系比较合理,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多种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城市间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发生广泛而又密切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的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集合体。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群内至少拥有一个都市圈;二是在城市群范围内,都市和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城市数量可观;三是城市群由一到几个都市圈与若干城市圈空间耦合形成,所谓空间耦合是指都市圈的区域范围与其它城市圈相连甚至重合。
对城市群的研究肇始于法国地理学家琼·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年,戈特曼发表“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一文,文中用“Megalopolis”一词来描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分布密集区域。“Megalopolis”是希腊词汇,解释为“巨大城邦”。之后,戈特曼于1976年发表“Megalopolitan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一文,又于1987年出版Megalopolis Revisited:Twenty-five Years Later一书,进一步深入而又系统地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分布密集区域,对“Megalopolis”的概念进行了概括:一是国家的核心区域,承担着国家对外交往的枢纽性作用:二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发达、便捷;三是区域一体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拥有一个或多个承担核心功能的大都市;四是人口规模庞大,一般在2500万人以上。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Megalopolis”现象和戈特曼的研究。1983年,于洪俊等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介绍了戈特曼的观点,并把“Megalopolis”翻译为“巨大都市带”。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类似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分布密集区域开始涌现,引起国内学者对“Megalopolis”现象的研究兴趣,但对“Megalopolis”的译法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者译为“都市连绵区”,如周一星、胡序威等;有些学者译为“(大)都市圈”,如高汝熹、周起业、罗明义等;有些学者译为“城市群”,如姚士谋、肖金成等。戈特曼提出的“Megalopolis”概念描述的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密集区域,不仅有多个人口规模巨大的都市,而且有许许多多与这些大都市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大中小城市,因此,翻译为“城市群”更为合适。姚士谋等把城市群的概念界定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城市群这一概念进入政府文件并得以确立。
2009年,肖金成、袁朱等编著的《中国十大城市群》一书出版,认为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长江中游、中原、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十大城市群,除此之外,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的批复。
经济区
经济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互补形成的横向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区由两个及以上的行政区组成,但市场是统一的;二是资源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是顺畅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三是经济区是开放的,资源要素不仅在经济区内部可以顺畅流动而且可以顺畅地流进流出。
于光远把经济区的概念分为两种:经济区(A)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历史地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经济区(B)是基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加上国家力量组织形成的经济区。肖金成认为,经济区是微观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结果,其产生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内在需要。
经济区的尺度可大可小,大尺度如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小尺度如几个相邻的乡镇或县区,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的。相邻几个省可构建一个经济区,如长三角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相邻几个市也可以构建一个经济区,如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个地级市加香港和澳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包括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四个地级市。
我国“九五”计划提出构建七大经济区,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涵盖了除港澳台地区之外其它国土,但有两个特征,一是并非全部以省为单元,如环渤海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二是有些省区是重合的,如辽宁既属于环渤海地区也属于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包括了中部地区一大部分。
城市群多数跨越了省级行政区,像长三角、成渝、哈长等城市群,有的包括多个地级行政区,如山东半岛、辽中南、珠三角等城市群,因地理上连续,城市间联系紧密,所以是典型的经济区。同理,都市圈也是典型的经济区。
关于经济区的设立,各地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均属于跨省市的经济区。
肖金成建议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跨省的经济区。如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东北经济区;以京津冀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依托构建泛渤海经济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依托,构建海峡经济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为依托,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中部经济区;以成渝城市群为依托,构建西南经济区;以关中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依托,构建西北经济区。这些经济区,比东部、中部、西部的范围小,便于推进合作,又以城市群为核心,便于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0,34(1):18-26.
[2] 肖金成,袁朱等编著.中国十大城市群[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马燕坤.推动行政区经济加快向经济区经济转变[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2):50-52.
[4] 于光远.“经济区”概念小议[J].江汉论坛,1986(3):1-8.
[5] 肖金成.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J].经济,2024(9):16-19.